本网9月17日讯 70年,风雨兼程,沧海桑田;70年,波澜壮阔,激情澎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荔波全县各族人民苦干实干,走过了渴望温饱的艰苦岁月,实现经济由“黑”到“绿”的转型,脱贫攻坚胜利在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做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
数据看国民经济发展速度: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1025.75万元,1990年上升到10988万元,2008年为11.34亿元,到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1.74亿元。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地方财政收入逐年上升。经济恢复的1951年,全县财政收入11.26万元;1990年“七五”计划末期,突破千万元;至2004年,突破亿元;2018年财政总收入72330万元。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988年,荔波农民人均纯收入366元,人均国民收入523元;至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6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6元。
如今,镶嵌在“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光芒越来越璀璨,成为更多人认识和向往的旅游胜地。荔波先后获得全省首批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革命老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美的地方、全国十大最具潜力景区、国际王牌旅游目的地、全国十大最具潜力景区、中国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美休闲小城、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创新奖的美誉称号,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被人民日报民生周刊评为“2015民生示范工程”。
从满目疮痍到靓丽图景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蜿蜒流淌的樟江水见证了城乡沧桑,也倒映着荔波巨变。
新中国成立前,地处黔桂边陲的荔波深受战乱纷扰,近百户县城民房在战火中被毁,满目疮痍,经济萧条。新中国成立后,县城建设加快发展。70年后的今天,俯瞰县城,樟江穿城而过,两岸高楼林立,街道宽敞,初具“小都市”模样。每当夜幕降临时,华灯初上,勾勒出一幅山环水绕的靓丽图景。
位于樟江右岸的时来新区,从人烟稀少的郊区田野变成了繁华热闹的新城区,成为荔波城镇化“蝶变”发展的代表。1990年前,县城城区面积0.5平方公里,仅有繁荣路和向阳路两条主街道。近年来,荔波按照“改造升级老城片区、配套建设南门片区、联动开发环城片区、启动开发玉朝片区”的思路,打造以樟江风光带为主线、迎宾大道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