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威海水下发现“定远舰” 出水文物150余件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9-04 09:35:00

9月2日,“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保护区域划定论证会”在山东威海刘公岛上举行。经专家论证,历经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现已基本确认清代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的沉灭位置,并出水一批沉舰遗物,这是2014年以来北洋甲午沉舰系列调查与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一度被誉为“永不沉灭的定远舰”

“定远舰”为清朝委托德国坦特伯雷度(该地二战后划归波兰,现名什切青)的伏尔铿造船厂建造的7000吨级一等铁甲舰。1885年入编北洋海军后列为海军旗舰,1894年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主动开炮迎敌,其主炮威力与超强的铁甲防护能力在海战中有着不俗的表现,一度被誉为“永不沉灭的定远舰”。后续的威海卫保卫战中,不幸被日军鱼雷艇偷袭而中弹受损,紧急移船到刘公岛东村外搁浅,不久即因战局崩溃主动自爆以免资敌。战后被日军大肆拆卸,武器与舰材被当作战利品运去日本。

2019年7月至8月,为调查保护沉灭在威海湾内的北洋海军战舰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受山东省文物局委托,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威海市博物馆联合组队,调集国内30余名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开展了威海甲午沉舰遗址第一期调查工作。

发现并提取出水文物150余件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第一期调查项目领队周春水介绍,本次调查工作以2017年、2018年的水下考古物探、潜水实地探摸结果为基础,采取抽沙揭露的方法了解残存舰体的保存情况。

首先,考古队利用多波束、浅地层剖面等海测仪器采集遗迹数据,结合文献材料,准确锁定 “定远舰”的埋藏位置。随后,考古工作选择在遗址上方进行抽沙作业,在深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