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口岸智慧管理 助推宁波港口向智能化迈进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8-21 14:42:09

“港通天下”是宁波的重要名片。在市政府发布的《宁波市5G应用和产业化实施方案》中,“智能港口”被绘入了2022年的蓝图。那么,如今的宁波口岸管理,已经普及了哪些智能应用?当卸货、查验、清关等流程插上智慧的翅膀,将如何助推宁波舟山港向智能港口迈进?

口岸管理 用上了无人机和机器人

8月14日,一艘满载铁矿石的巨型货轮,停泊在了北仑穿山码头。随着北仑海关关员朱璐烨在甲板上用遥控器发出“一键指令”,一架无人机“蹭”地飞上空中,用360度的旋转摄像头,拍下了船舶六个角度的吃水深度。无人机拍摄的高清画面,立刻传输到了朱璐烨眼前的平板电脑上。

原来,这项工序叫“水尺鉴定”,它好比曹冲称象,能通过大宗散货的吃水深度,计算出货轮的装货量。朱璐烨介绍道:“过去,这项工作只能靠鉴定人员,坐上交通艇,前后花上1个多小时测量,有危险性高、作业时间长、现场不可还原等弊端。现在,有了无人机作业,只需15分钟就能完成,许多‘老检验’一开始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不是北仑海关用机器辅助关员工作的孤例。目前,宁波海关主导研发的国内首创放射性检测机器人,已经用在了进境集装箱和货物的放射性检测,严密防范放射性不合格集装箱和货物非法入境。从此,工作人员可以不必穿戴20公斤重的防护服、在露天场地高温作业一个多小时,冒着放射性物质辐射的危险,完成集装箱现场检测。

“嘟嘟嘟,二期码头通道放射性检测报警,数据屏幕显示当前点位测量值超标……”一旦有放射性超标的货物通过口岸监管现场放射性检测通道,“智检人”便将在查验关员的指令下“行走、升降、检测、读数、计算”,严密防范放射性不合格的货物非法入境。这样便构成了以“放射性检测预警网”+“放射性检测机器人”为核心的新型安全监管体系。

“智能监管”助力贸易便利化

无人机、机器人、蛀虫声测仪,这些“黑科技”的智能装备,都只是宁波海关为信息化建设所做的一角。在宁波口岸的视频监控指挥中心,记者看到了一个“最强大脑”:货物查验、关员执法、监管作业、码头场景……覆盖宁波海关北仑辖区的实时工作画面,都已实现可视化,而指挥中心还能与远在港区的现场工作人员即时沟通。

与此同时,宁波海关以智能审图系统为主导、企业产品信息备案系统为补充的“智慧查验”模式,同样受到了广大企业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