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贵州荔波:突出重围谋脱贫之路 实现整村出列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8-16 15:50:02

本网8月16日讯 发展落后的村庄、蜿蜒狭窄的村路、水平低下的生活、结构单一的产业,这是深度贫困村的典型标志,同时也是荔波县小七孔镇中心村曾经被紧紧贴上的“标签”。近年来,荔波县小七孔镇中心村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用苦干和实干唤醒了这片沉寂而又贫困的土地。2018年,实现减贫人99户30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4.7%,2019年这个村子将走出了一条深度贫困村别样的“突围”路径,实现整村出列。



瞄准痛点,找准突围之径

中心村位于小七孔镇南部,全村辖12个村民组,目前人口352户13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1户741人。长期以来,中心村均以传统种养植业、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收入单一,为小七孔镇贫困程度最深的村寨之一。

“村子不大,但是贫困人口多,地多田少,但没什么特色产业,群众思想、基础设施也落后……脱贫,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啊。”回忆起2017年刚到村任职的村第一书记孔凡利说道。

2018年3月,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中心村迎来了新驻村工作队队员。初到中心村,大伙儿的想法都是一致的,怎样让村民如期脱贫、村子如期出列?成了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最大的考验和难题。因为地理位置处劣势,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产业发展受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民脱贫缺门路、缺技术、缺资金,村民认为深度贫困村这顶“帽子”不好摘掉。

钱又怎么挣、村子怎么富、群众怎么脱贫?驻村工作队每天重复的考虑这个问题,他们将这紧迫的任务放在心里,沉甸甸的责任扛在肩头。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我们要把我们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组织作用、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群众才会幸福,村子才会变化,生活才会改善。”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周汉勇如是说。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和其他村子一样,中心村驻村工作队、县派攻坚队员每天早出晚归,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通过召开组内会、群众会、院坝会等,详细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困难、村子发展的意见建议等,并认真记录,为制定帮扶计划和整村脱贫出列奠定了基础。



产业为重,把稳突围之舵

清晨,天刚刚亮,小七孔镇中心村的千亩桑蚕基地里,下尧一组莫炳杰一大早整理完家里的家务,就到桑蚕基地上忙活起来。“今天,我们要将7000、8000株桑苗全部栽种下去,一天能有200元的收入,在家门口挣钱,比在外面打工强。”莫炳杰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桑蚕产业”作为荔波县“一县一业”主打产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优势产业。中心村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经过反复商讨、召开群众会议、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等方式,综合考虑,决定巧妙避开且充分利用中心村“地多田少,旱涝不保,地块零散且不连片”田地一大特点及其劣势,整合优势资源,用足用活“一县一业”桑蚕产业的优惠政策,促成桑蚕产业连片发展。中心村通过不断探索“三权分置”,依托土地集中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