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8月12日讯 玉器文明、稻作文明、城市文明、水利文明……良渚文化丰富而多彩,如同璀璨的繁星点亮过遥远的过去。如今,良渚遗址以温润淡雅的姿态亮相在世人面前,每每步入其中都不禁感慨:原来,时空的穿越,不过是俯仰之间。
无论是去良渚古城遗址踏野寻古,还是去感受良渚那代表着东方温柔优美的生活方式,抑或去品尝这道有着5300年中华文明史作为背书的文化大餐……都是良渚的打开方式。
如果问小蜗:“了解良渚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借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的一句话来回答:“让全世界知道良渚古城最好的方法,就是到这里来看看!”
探寻:良渚文明离我们真的很远吗?
众所周知,良渚古城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五千年看似很长,当把衡量的坐标系放置宇宙,纵横至人类发展的时间线上,“五千年,按25岁一代人来说,我们前面也就站了200个人。”
说这句话的人是良渚博物院前院长蒋卫东,细品一下,是不是突然觉得良渚文明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呢?甚至感觉拍拍前人的肩,“他/她”还能回头冲我们眨一眨眼。
对于那些对良渚文明了解尚浅的访客来说,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可能更像是一个有着多彩自然风貌、生态环境优良的湿地公园。公园里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姿态悠然镇定踱步的白鹭、纵横发达的水系、池塘边的稻草屋前青翠的桃树……俨然是一派向往中的生活场景,并不像想象中考古遗址的样子,这是为什么?
其实,稍作了解就会知道,当年的良渚古城因为营建在沼泽湿地之上,河网密布,犹如一座水城。如今访客之所以看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有大面积的湿地,是因为公园特意保留和还原了原先的湿地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才吸引了大量珍贵的鸟类前来栖息。而大面积的稻田,则是为了反映良渚文化稻作文明的特点才套种的。
流火夏日,很多访客顶着骄阳前来参访不免抱怨:公园怎么载种那么多的低矮植被,不多载种一些大树给大家遮阳纳凉?!
访客们莫生气,这就需要回到良渚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初衷上。要知道,每位访客踏入公园起,脚下就是辉煌灿烂的良渚文明。因此,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不是一般的城市公园或主题公园,而是以遗址为内容、以公园为形式,整体都建设在考古研究的基础上。
公园建设遵循的是“保护为主、考古先行、面向公众、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其中“保护为主、考古先行”是重中之重,而且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园区仍将持续开展良渚古城遗址考古挖掘与研究工作。
所以啊,按照“保护第一”、“最小干预”、“真实可逆”的原则,园区很多区域只能种植浅根系植物,即便是有些大树,大多也是根据考古研究,在良渚时期就有的树种。
守护:20年前的良渚古城并不长这样
上个月,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举办的“良渚与古代中国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