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8月6日讯 8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休闲绿皮书:2018~2019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绿皮书强调,休闲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恰当而充分的休闲活动,不但能够带来个体幸福,而且对于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融合、文明进步、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保障充足的休闲时间、提供完善的休闲供给、实现工作休闲平衡、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为重要任务。
作为小康社会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休闲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政策支撑。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发展要务的当下中国,以文化、旅游、体育等为载体的休闲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面临空前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受各种社会历史因素局限,我国休闲发展依然面临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基于此,绿皮书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消除休闲时间方面的制约。
时间是休闲发生的基础条件。目前制约我国民众享受休闲生活的首要因素是时间,而其中又以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不利最受关注。为此,建议中央成立跨部门工作委员会,将休假制度与税收、财政、劳动保障、民生等结合在一起予以综合调控;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尽快组织开展全国性调查,并提出详细解决方案;建议各地建立工商、税务、劳动、人事等部门联动机制,将用人单位签署劳动合同、执行带薪年休假情况等与其履行纳税等法律义务同等对待;劳动监管部门应按照主动执法的原则,常态化地开展带薪年休假执行情况的暗访和抽查工作;将职工带薪年休假执行情况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纳入文明单位评选等。
二、加大财政投入,解决休闲公共设施不足的问题。
休闲兼具产业和事业的属性,相对于商业供给而言,目前我国休闲公共供给还相对不足。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各地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和农村休闲公共设施和服务不足的问题,从而使每位公民都能享受由政府提供的无差别的、数量相当、质量相近、可及性大致相同的基本公共休闲服务。要强化地方政府休闲管理职能,按照“三纳入”的要求,将休闲发展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和年度工作报告,促使其对休闲相关产业发展、居民休闲需求的满足给予更大重视。在有条件的地方,甚至可以考虑推行“六纳入”的做法,将休闲发展纳入政府实事工程、政府部门目标管理体系和文明城市指标体系。
三、优化统计体系,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经济长期维持高速增长或中高速增长的赶超型经济体而言,经济结构的变迁、主流产业的更迭、可利用技术的演进使得经济实践往往处于快速变化的过程中,从而给统计体系准确反映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带来了客观难度。近年来,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意味着新技术应用、新经营业态、新商业模式在市场实践中的渗透更加深刻,从而使得对新时代休闲经济活动的度量尤为困难。对此,应当从把握休闲发展的本质出发,不断优化统计核算体系,厘清业态混合、立体经营、融合互促条件下休闲行业的边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判休闲相关行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潜力所在。
四、加强理论研究,为休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对西方而言,我国休闲研究不过十余年历史,尚处在前学科阶段,研究相对粗浅而分散,呈现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体,不能为解释中国的休闲发展现实提供完善的理论支撑,也无法对世界休闲研究理论和方法体系形成系统输出。未来,除了对西方休闲研究一般框架、方法和范式的借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和研究情境的学科体系。要特别关注如下几个问题:如何在中国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背景下,诠释来自西方文化和西方语境的休闲概念,揭示休闲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含义;如何构建既符合学术一般规范又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体系;研究者如何在发挥原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构建起学科之间的交融机制,解决休闲研究中的分散化问题,形成统一的研究体系;休闲研究者如何成为理论研究、政治制定和社会认知之间的桥梁。(伍策 赵雪彤)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