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正式开始,京城各大美术馆相继迎来亲子参观的高峰。中国美术馆序厅内的台阶上,坐满了逛累了的孩子和家长;国家博物馆每天的预约名额都会秒没,许多进不去的家长不得不带着孩子转战其他场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内,每一层都奔跑着兴奋的孩子……不过,只是走进艺术空间并不等于实现了有效美育,家长是否掌握了引导孩子进入艺术世界的知识和技巧,直接关系到美育的效果。
狂查美术史不如激发兴趣
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早已被认为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在缺少语音导览或讲解员导览服务的现实情况下,父母为了让孩子上好这一课可谓煞费苦心。不过,虽同为“现场教学”,父母的做法也有高下之分。
“你等等我,我百度一下。”在中国美术馆馆藏捐赠作品选展现场,带着11岁女儿从大连来北京看展的一位中年爸爸,忙忙叨叨对照着眼前作品展签上提示的信息,到搜索引擎上搜索更多信息,打算现学现卖。无奈,女儿没有这份耐心,径直走向下一个展厅。
同样在中国美术馆,同样不具备艺术专业特长,另一位家长则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带着5岁女儿渺渺从武汉来京看展的于女士,看着孩子走过一幅幅作品,并未放慢脚步,这位年轻妈妈没有急于拦住孩子。直到渺渺停在了曾景初的版画作品《巫峡》前,于女士抓住机会考了考女儿:“这画上都画了什么?”女儿边指边说:“水、山、人、船。”其实,画面中的船很小很不好辨认,孩子的发现已经让于女士很欣慰,可她还是进一步引导,让孩子注意到江水两岸的山上还生长着树木。“这样也算是培养她专注力的一种方式吧。”于女士说。
这个办法也获得了中国美术馆小小志愿者培训教师周郊的赞赏。“家长不需要狂背美术史,或者狂查百度展开现场教学,背得再多,也只是给孩子的艺术欣赏提供了一个角度而已。不如多想几个角度,激发孩子兴趣。”她说,家长在参观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哪怕孩子说画里的人物好丑,家长也不要急于辩解,该多问问孩子画中的人物为何丑,是不是人物带着特别的情绪,顺势引导要好于单向灌输。”
小技巧让孩子有观展的耐心
虽说暑假美术馆里人山人海,可家家都有不少“跑看”的小观众。有些孩子一进来就从第一个展厅跑到最后一个展厅,跑完全程就算完成任务,难以沉下心来看展,或者说没有找到走进艺术世界的那把钥匙。
中间美术馆为正在举办的《快乐的人们……》展,设计了一个针对10岁以下小观众的游戏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