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贵州荔波易恒星:真蹲实驻谋发展 倾情帮扶促脱贫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15 16:13:20

本网7月15日讯 在荔波县玉屏街道水功村,有一个名字对当地群众来说特别地熟悉与亲切,那就是州发改委选派驻荔波县玉屏街道水功村第一书记易恒星同志,当地群众都亲切地叫他“易书记”。2018年3月,在全州脱贫攻坚关键时期,他背负侄子身故、母亲病重的行囊,克服万难,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荔波偏远的贫困村水功村担任第一书记,投入到脱贫攻坚一线战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用最扎实的工作作风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最无私的奉献,为水功群众撑起一片天。

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蒙秀娟一点一点朝窗子爬去,只要一跃,她就解脱了,也会为她的家减轻负担......她的丈夫十年前去世,留下孤儿寡母二人,现如今儿子已经二十出头,因没有技术和文化,只能在外打些零工,而她却患上子官肌瘤,饱受病痛,买米、看病的各种开支压得她缓不过气。

“群众疾苦,扶贫干部就该管!”易书记刚到任第一天无意间从一群众那里听到了蒙秀娟的家庭情况,于是马上入户调查,边安抚边宣传扶贫救助政策。然后迅速联系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在最短时间内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及村委会议,及时将其列为低保救助对象建议名单向街道报送,同时及时联系县人民医院,为蒙秀娟及时做手术。

2019年7月9日晚,易书记像往常一样来到村里走访困难群众。在板独组低保贫困户潘祖辉家,当得知易恒星书记因工作需要即将离开水功回原单位工作时,老人含泪握着他的手说“易书记,留下来吧,我们舍不得你走啊,水功需要你,水功群众更需要你啊……”。水功群众的深情挽留,无疑是对“易书记”这个“贴心人”最大的认可。

一年多来,他顶着酷署严寒,风里来雨里去,走遍了水功村的家家户户,访贫问苦。每到群众家,他都会认真聆听老百姓的心声,仔细了解群众生活境况,为困难群众出点子、想办法……把扶贫政策送到家家户户,把党的关怀送进群众的心坎里。



脱贫攻坚的“活地图”

“78岁的潘祖辉老人一家住房不安全,姚学堂家需要异地搬迁,韦建芝家人均住房面积不达标,姚树孔家需要三改,姚忠会家两女儿在荔波读书需要资助,莫永土女儿生病休学需要联系爱心企业帮助……”,水功村五保几户几人、大病几户几人,不安全住房几户几人,多少户办理了特惠贷、有多少栋危房、多少栋不安全住房需要重建维修,多少米排洪沟、机耕道、排污沟、产业路需要新修,多少米串户路、多少平米庭院需要硬化,多少个垃圾池、山塘水库需要新修,多少户需要“三改”,全村需要安装多少盏路灯......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底数清、情况明。 包村领导韦小红在一次全县脱贫攻坚调度工作会上说:“易书记是水功村的一个活地图,水功村每一户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他一清二楚,不会出现偏差,是困难群众的活菩萨!”

坚持原则的“老顽固”

作为村第一书记,他掌握着各种扶贫信息,救济补助金、农村低保、抚恤补助、养老保险、公益林补贴、粮食直补、大病补贴、低收入住房补贴、项目建设等等,小恩小惠求他办事的人自然不少。碰到这种情况,他往往是“六亲不认”,不少人说他是个“老顽固”,他却始终坚守着那份“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底线。

一天晚上,一个朋友找到他,让他出面在村委会说情,将他的亲戚列为贫困户。他没有答应,而是对朋友耐心讲解了扶贫相关政策,指出了朋友家亲戚家庭的每项收入和各项开支情况超出了扶贫标准,让朋友哑口无言。

“六亲不认”守住原则难,顶住领导压力守住原则更难。曾经有领导跟他打招呼,让其将村里的扶贫项目让给他的亲戚来做(因不具备相关资质并且不符合程序),面对如此“命令”,他毅然决然地顶住压力,没有盲目的服从,也没有消极的对待,义正言辞的回绝了。

工作中是这样,生活中也是这样。他与就读初中的女儿约定,每次考试必须挤进全年级50名,周末方可玩手机、电脑。有一次,他女儿在考试中下滑了,女儿向他求情,希望相信她,让她玩一次,他对女儿说: “我只相信事实!”女儿无奈地嘟着小嘴说:“爸爸从驻村以后对我就没那么好了”。



创新工作的“有心人”

做了10多年工作,易书记不仅仅是困难群众的“贴心人”,还是创新工作模式的“有心人”。驻村以来,他积极探索、深化,形成了具有水功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一是深化村级管理体制改革,夯实水功基层组织基础,逐步建立了“两委一队三个人”体制新框架;二是扩大村级民主,选举产生并补充水功村支两委班子。他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类指导、难点问题一村一策水功工作方案,为玉屏街道办事处党工委行政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易书记来之前,水功村是个拥有5个自然村寨,总人口1106人,总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72.55亩的贫困村。如何让这5个村寨迅速摆脱贫困,共同发展致富,对刚到水功的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让他深夜不能彻眠。经过深入走访调研,他提出了“以点带面,抓典型、抓形象、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他的倡议下,针对贫困群众提出的诉求,建立爱心便民超市,启动“1+5一站式便民服务” 模式(即1个“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延伸5项服务:党员服务、事务服务、综治服务、文化服务、健康服务),使生活困难的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抛家离子的“工作狂”

人生之苦,苦于离乡。工作15余载,从学校到机关、从县城到都市,再从都市到农村,一直在工作中摸爬滚打,家变成了他每个月只能停留一至两晚的地方。如今,四十来岁的他仍然与脱贫攻坚工作队及村支两委的兄弟姐妹们“5+2、白加黑”地战斗在水功村脱贫攻坚的第一线。记得有一次,他女儿打电话来说奶奶生病了,急需要到医院就诊,他却简单的与孩子交代几句便到贫困户家走访了,若不是医生让转重症监护治疗需要家属签字,恐怕他还抽不出空来;第二天早上接到县里的电话,他又匆忙地从医院赶了回来。女儿和朋友打趣说,原来父亲和母亲就是“月度夫妻”,而她早成了“留守儿童”,朋友却安慰女儿说,下辈子投胎做你父亲的贫困户,这样就能备受关注了。面对家人和女儿,易书记心中有说不出的愧疚,但他却说“待脱贫攻坚工作胜利结束了,一定争取更多的时间陪陪家人和孩子”。



水功群众的“勤务员”

到水功村驻村以来,易恒星书记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的为民情怀,积极带领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积极跑项争资,倾情帮扶。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易书记共为水功村争取、协调各种扶贫项目资金、社会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谋划项目7个,发展产业5个,覆盖全部贫困户,群众人均增收5000元,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24.52%下降到2018年的2.62%(2019年预计清零)。产业发展有效推进,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农户合医参保率和大病救助率均达100%,群众认可度达95%以上。目前易书记正与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积极谋划村庄规划治理(协调资金130余万元,规划文本已出)及项目申报7个(项目资金1300余万元);并向黔南师院递交了申请选派教师支教、油茶生产线建设的报告,向黔南州水务局、黔南州环保局分别递交了排洪沟建设、农村污水网管处理等相关报告。

(李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