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贵州独山新董村: 从干到看 乡村“跟着”村民变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06 15:57:06

本网7月5日讯 家住独山县麻尾镇新董村董约组的罗福俊,近来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家乡了。一大早,罗福俊走在平整、洁净的村道上,新修建的花坛、水井边上的党旗、别具一格的文化墙、清澈的河流映入眼帘……看着村里的点滴变化,他感慨到:“好一幅乡村美景,选择回家建设家园,是我最明智的选择。”

今年56岁的罗福俊,10年前就离开家乡外出务工。“虽然我常年在外,但家乡的一切我都关注着。年初,我在网上看到今年独山选派1200名干部下沉到各村开展扶贫工作,很感动。心想,党和政府都这么关心我们了,我要是不回去为家乡做些什么,就对不起当初入党时的铮铮誓言。”2019年4月底,带着对家乡的眷恋,罗福俊回来了。

既然回来了,就要干出一番成绩。罗福俊下定了决心,要以身作则,带领村民一起把家乡建设得更靓丽。“群众多年养成的习惯,并非一声令下就能马上转变,要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就必须改变群众的观念和村风民俗。”罗福俊说,整治初期,群众参与度不是很高,都是在旁边看着。

为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罗福俊与村支两委、驻村尖刀排成员一起主动帮助村民清拆危旧房、清理积存的淤泥、生活垃圾。他们的一言一行村民们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大家纷纷走出家门,自觉清理房前屋后杂草杂物、清扫路面泥污……形成人人参与,共建美丽家园的良好局面。



“我们每天都会把整治前后的对比图发在微信群里,大家看到后,纷纷点赞。目前,已有16名外出务工的村民,跟我一样选择回家参与环境整治。”罗福俊说。

“除了16名能赶回家乡的村民,董约还有40余人在外务工不能回家的,在他们知晓家乡建设后,纷纷主动捐赠资金,通过以资抵劳的方式参与到美丽家乡建设中,目前捐赠金额已经达到3700元。”董约组组管委主任、村民小组长罗洪平说。

如今,行走在董约组,放眼望去,一栋栋整洁靓丽的农房沿着宽阔的道路,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沿着道路前行,家家户户门前的花台里,栽满了各种花卉,置身于这一个个小花园中,仿佛让人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现在生活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当地村民说起村里的环境变化,每个人的言语间都是满满的自豪。

而这一景象除了罗福俊的“号召”外,还得益于该村村支两委及驻村尖刀排的科学谋划。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让农业变强、农村变美,麻尾镇新董村村支两委及驻村尖刀排,通过召开群众院坝会,成立党小组、组管委等群众自治组织,调动群众内生动力等措施,广泛动员各方力量,集中人力、物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了以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人居环境整治新局面,一股整治热潮迅速铺开。

在村里,你随处都能看到,上到80岁的花甲老人有的在扫地、有的在编篱笆,中年男子有的垒围墙、有的砌花坛,中年妇女有的做篾条、有的在清理花坛,而孩子们则跟在大人后面有模有样地学着……俨然一幅优美、清新、幸福的美丽乡村画卷。

“环境整洁了,我们住着也舒心。”村民罗德杰说道:“走在董约村的街头巷尾,农家院落、房屋前后,乱搭乱建拆除了,危旧房屋消失了,居住环境变‘靓’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一起,大家都在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美好的家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大受益者是村民。该村尖刀排成员潘光文说:“通过集中整治,村民们不仅提高了认识,也调动了积极性,变‘要我整治’为‘我要整治’。让全村环境大提升,‘颜值’大变样。”而主动作为,已成为全村村民的自觉行动。

村民陆石英说,每天早上她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把自家的房前屋后都打扫干净,才安心去做别的事情。

“生活垃圾统一处理,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麻尾镇新董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义彪说,现在董约组的村民打开窗户就是绿水青山,乡村美得很。下步,该村将围绕农耕文化、产业规划、农俗文化在各个老村打造精品亮点。并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这个载体,拉近干群关系,激发干部群众内生动力。

(吴梦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