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3日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获悉,根据研究,秦俑彩绘制作时的胶料选择可能并没有严格一致的规定,彩绘层胶料流失、降解严重,残留量极少,这可能是秦俑彩绘易于脱落的重要原因,所以出土后应立即进行加固处理。
秦俑表面原本拥有绚丽的彩绘,是一支鲜活生动的“地下军团”。然而在两千多年的埋藏过程中,秦俑经历了大火焚烧、俑坑坍塌掩埋、地下水侵扰等破坏,出土后仅残留少量彩绘。根据出土情况,秦俑表面的彩绘由生漆、矿物颜料、胶料(调和剂)三种物质组成,彩绘的制作工艺为髹漆后再绘彩。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系主任杨璐介绍,秦代使用的颜料多为无机矿物颜料,这些颜料均为颗粒状,在介质上的附着力较差。为了增加颜料的附着力,提高彩绘的稳定性,古人习惯向颜料颗粒中加入具有粘结性的物质(胶料),将其混合均匀后,用笔等工具蘸着这种混合物进行绘彩。
西北大学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研究,披露了有关秦俑胶料分析的新成果。研究人员在文物出土的第一时间采集刚刚脱落的彩绘样品,最大限度减少了样品污染的可能性。利用气相色谱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