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一次村,就多一份自豪感。”这是包括张素萍在内越来越多金岙村民的共同心声。村里摆脱了产业单一的困局,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进来,成了旅游经济的受益者。石头屋成了强村富民的金屋银屋。让石头屋“醒”过来、让村民富起来、让海峡两岸的年轻人留下来,金岙村民的“幸福期许”,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背靠青山,面朝大海。从半屏山脚驱车而上进入金岙村,错落有致的古老石屋最先映入眼帘,移步换景,家家户户的外墙都画上了精致的3D墙绘,房前屋后的巷弄石阶干净整洁,俨然一副“海上花园”的图景。然而两年前,洞头区金岙村的常住村民只有两百多人,且以空巢老人为主,是当地名副其实的“老人村”,村里道路坑坑洼洼,生活垃圾更是随处可见。
近年来,金岙村引入“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盘活了村里两百多栋石头屋,先后突围交通、环境两大困境。一场点“石”成金的神奇转变,正在这座山海深处的渔村悄然上演。
突围交通困局 改善环境卫生
小渔村变身海上花园
六月初的金岙村半屏岛,海风拂面,波澜不兴,正是观景的绝佳时光。下午三点,75岁的村民王益正悠闲地在崭新的观海栈道上散步观海。当记者问起村里近些年的变化,王益大爷赞不绝口,连说“完全是两副光景”。
作为浙南沿海的传统渔村,早年间金岙村几乎家家户户以捕鱼为生。“都说靠海吃海,但真要在海上讨生活可没这么容易。”王益感叹,运气不好的时候出一趟海连油费都挣不回来。近年来,海洋渔业资源逐渐减少,而传统渔业的不确定性更让越来越多的渔村青年望而却步。王益曾是村里捕鱼的一把好手,但几个子女却纷纷“洗脚上岸”,不愿继续从事传统的渔业生产,转而外出打工谋求生计。
同时,交通闭塞和环境污染同样成了阻碍金岙村发展的两块“绊脚石”。走出渔村,几乎成了年轻人的必然选择,张素萍就是其中的代表。
常年在外打拼,但张素萍对十几年前村里闭塞的交通记忆犹新。她说,2006年半屏大桥通车前,金岙村民想要前往洞头城区只能通过海上轮渡,赶上潮汐或恶劣天气,走出渔村更是困难重重。“人都走不出去,垃圾更‘走’不出去。”由于基础卫生设施的匮乏,当时的金岙村不仅房屋老旧破败,随处可见的垃圾更是无人清扫。
在不少人眼里,古老的金岙渔村的发展前景,正如村里的老屋、老人一样逐渐“老去”。
2017年,洞头开展了“花园村庄”建设,让急于改变现状的金岙村两委看到了希望。为了让古村重焕生机,村两委痛下决心,将整治的重点放在了村里的“交通困局”和“环境卫生”上。以“古村石韵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