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0年,野生东北虎又回来了!连日来,这一消息刷爆了伊春人的朋友圈。
10月初,黑龙江省伊春市朗乡林业局辖区内出现疑似老虎足印。经专家勘察,确定脚印“主人”是一只身长2至3米的壮年雄性野生东北虎!
地处小兴安岭腹地的伊春曾是东北虎重要分布区。由于过度采伐森林资源,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东北虎几乎绝迹了。近年来,伊春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的“根”和“魂”,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如今,“森林之王”重临故地,不啻为伊春绿色转型发展之路的生动注脚。
伊春、伊春,柳暗花明又一“春”,老林区正不断焕发出青春活力。
全面停伐,森林覆盖率从78.4%增长到84.4%
张英善已经记不清近40年来,自己到底在小兴安岭栽了多少棵树。 “少说也得有100多万棵了吧?”张英善爽朗地笑着,张开双臂、伸出那双带茧的大手向记者比划,“最早栽下的那一批,得有这么粗了!”
“一棵大树,成材,要几十上百年;砍掉,却只用不到一分钟。再密的林,再多的树,也经不住这样伐。”上世纪80年代初,伊春乌马河林业局工人张英善看着越来越秃的山、越来越少的树,放下斧头锯、拿起小镐头,主动承包4000多亩地植树造林,“只砍不种,子孙们吃啥喝啥?”
“‘林’曾是最辉煌的篇章,也是最刺痛人心的字眼。”为了支援共和国建设,“林都”伊春,几十年来出产了大量木材。80年代末,历经40多年高强度开发的伊春,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
再也不能把过量采伐森林资源当作“金山银山”了!90年代,伊春市委市政府出台举措加快推动单一的“木头经济”向“林、农、多、加”复合型经济转变,过量消耗森林资源的势头得到扭转。2011年在年木材收入减少7亿元的情况下,伊春壮士断腕,率先在国有林区停止森林主伐,2013年又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彻底放下斧头锯。
森林以自己的方式回馈这片土地。2007年,伊春森林资源历史性实现了“长”大于“消”,近几年森林蓄积年均净增长1000万立方米,2017年已达3.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也由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时的78.4%增长到如今的84.4%。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