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喷涌的“黑金”,是共和国奔流不息的“工业血液”。开发建设59年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3.5亿多吨。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标志着这个世界级特大型陆上砂岩油田的诞生。然而,历经近60年开发,困难渐渐显露:剩余储量开采难度加大,后备资源接替不足,开采成本高企。近年来,国际市场长期低迷的油价,更如雪上加霜。大庆油田还能走多远?
稳油增气、提质增效、内外并举,大庆石油人积极探索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新路,赢得新的更大舞台。
实现从“一油独大”到“油气并举”
作为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曾实现原油5000万吨连续高产稳产27年、4000万吨持续稳产12年,被誉为世界石油开发史的奇迹。巅峰之后,“中年危机”悄然而至:新增可采储量难以满足持续稳产需要,导致储采失衡;长垣等主力油田步入特高含水、特高采出程度的“双特高”阶段,油越来越“散”、越来越“瘦”……逆境奋起,大庆油田要加“油”。油从哪儿来?
靠勘探“找”出来。面对后备资源不足、勘探对象日益复杂、发现难度增大等难题,大庆油田勘探系统打破思维定势。近两年,无论是老探区还是新领域新层系,都实现重大突破:松北富油凹陷常规油精细勘探高产井创历史新高;非常规致密油勘探及开发动用有序展开,开辟15个试验区,累计产油43.6万吨。
靠技术“驱”出来。“目前,全球平均原油采收率为33%。这意味着老油田的剩余储量依然相当可观。”大庆油田公司副总工程师程杰成说。多年开发,大庆油田已至高含水后期,采出的液体90%以上是水。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是难上加难。“我们的三元复合驱技术,可在含水率达98%的极限开采条件下,再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程杰成说。常规水驱,是注水入地把油“挤”出来;而三元复合驱,则是用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化学剂,把藏身岩石孔隙的油“洗”出来。这项技术已在大庆油田规模化应用,截至去年底,累计从岩缝里“洗”出石油2472.6万吨。
靠天然气“补”出来。近年来,大庆油田将天然气视为战略性、成长性工程来抓,不断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实现从“一油独大”到“油气并举”。
深化改革,迈向高质量发展
“从没想过油田还会亏损!”在油田工作30多年的采油班班长刘广军感叹道:“心里一下慌了。”作为资源型老国企,规模大、人员多、包袱重,资源禀赋变差,传统优势减弱。2016年,油田陷入历史上第一次整体性亏损。
历经低油价之痛,大庆油田更加明白:只有深化改革、提质增效,才能抵御风险,迈向高质量发展。
今年初,大庆油田公司职代会把改革作为一个单独章节重点论述,既是总体部署,又有指标要求。聚焦重点领域,攻克那些难啃的“硬骨头”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