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低头有勇气 抬头靠实力
3月21日,国内第二台“华龙一号”(中核集团福清核电6号机组)完成反应堆穹顶吊装。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10月31日,由哈电重装研制的世界首台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在河北秦皇岛通过验收。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40年前,面对巨大的技术落差,中国核电人常常被迫放下身段,向外国工程师虚心求教。那时的核电技术人员中流传着一句话:“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靠实力。”
2018年10月15日,针对美国政府对中国核电行业的“禁令”,中国核电官方平台平静地表示:“华龙一号属于中国自主化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设备国产化率超过85%,进口设备基本没有美国提供的产品,即使有,我们认为也不存在唯一性,所以此次禁令不会对华龙一号的建设产生影响。”
这是一个40年前无法想象的回应。看似云淡风轻的回应,却凸显了中国核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史,也彰显了一代代中国核电人付出青春,咬牙苦干的奋斗历程。
一个自力更生 一个引进吸收
秦山、大亚湾 双星闪耀
1978年,百废待兴的中国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大门。
这年5月,从来没有出过国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团去西欧五国考察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这支队伍之中,就有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常务副省长的王全国。
在法国考察过核电站后,那不大的设备和拥有的巨大能量,给王全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紧锁的眉宇间,一个在广东建立核电站的想法油然而生,并且再也挥之不去。
然而,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不仅缺电,还更缺钱。引进一个核电站的成本在40亿美元左右,但1978年全国的外汇储备总共只有1.67亿美元。怎么办?
王全国充分发挥特区的政策优势,拉上同样电力紧缺的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双方共同出资10%,剩下的90%向国外贷款,最后发的电大部分卖给香港,以换取外汇还贷。这一构思巧妙的方案被时人形象地称为“借钱买鸡、借鸡生蛋、卖蛋还钱”。
这个方案一旦通过,大亚湾将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吸引外资项目,这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许多争议。王全国带领广东的同志反复做工作,甚至说:“如果中央批准了这个项目,我愿意辞去省委书记职务,专干核电站。”
终于,1982年12月,国务院正式决定在广东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引进法国较为先进的90万千瓦压水堆M310机型,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1987年8月,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开工建设,1994年5月建成投入商业运行。
然而,伟大事业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大亚湾的蓬勃发展,却差点让中国核电事业的另一颗明珠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