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青年导演成长起来了 已成为中国电影产业重要力量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1-15 09:29:02

原标题:青年导演成长起来了

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电影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银幕数世界最多,观影人次、故事片产量、票房总数世界第二。市场迅速扩张,仅依靠张艺谋、陈可辛等成熟导演的创作明显无法保证长期有效的内容供给。令人欣慰的是,在青年导演扶持机制、资本对中国电影的青睐、市场扩容为产品提供的巨大空间以及电影人才形成渠道多元等因素的作用下,一批青年导演成长起来,为中国电影市场提供了类型丰富的产品,提升了国产电影的竞争力。他们和前辈一起,不断创作兼具艺术效果与时代情怀,富含文化基因、核心价值的精品力作,去充盈每天增加的银幕,让票房的增长更具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代际更迭 给电影生态带来崭新气象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形成了几代导演群体共存的创作局面。当初,第五代导演因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影像美学的强烈追求,而在年轻时一鸣惊人,产生世界级影响,为中国电影引入了以代际命名导演群体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虎、贾樟柯、陆川等年轻导演又以独特的现实视角、富有探索的影像语言,再次在海内外影坛引起关注。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人数较少,作品又具有突出的电影艺术和文化特征,成了较易辨识和标明代际的群体。

但第六代后出现的青年导演,无论在教育阶段还是创作阶段,由于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电影摄制与传播技术及环境的变化,并没有太多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影像美学实验,就纷纷走向了市场。这一青年导演群体不仅数量上远超过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而且大多数初始便以商业美学的多样方式来生产电影,难以形成可辨识、稳定的文化审美的代际特征。六代后,代际命名无法延续。不过,正是这些新人导演加入,和前辈导演们一起保证了高速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本土份额,促进中国电影类型的不断成熟并更加适合融媒体时代观众的文化消费需要。

人才孵化 为行业进步蓄积蓬勃生机

中国电影教育和生产机制的开放多元是这群青年导演能迅速成长的重要原因。中国每年生产故事片七八百部,其中不少是处女作。这些初试牛刀的导演出身五花八门,不再限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传统专业重点院校,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