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作家刘庆邦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给《十月》杂志投稿的经历。1981年溽暑长夏,他刚从河南调到《中国煤炭报》做编辑。像那个时代很多文学青年一样,他在业余时间疯狂写作。他先写了个短篇小说,投给了创刊3年的《十月》,结果石沉大海。刘庆邦没有放弃,等到《十月》第一次发表他的中篇小说《月光依旧》,已是多年之后。
转眼间,这本1978年8月创刊于北京市东兴隆街一栋旧式木楼里、与改革开放同步诞生的文学期刊,走过了40年风雨。一代代作家与《十月》为伴,踏着改革的节奏,用文学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
忠实地记录中国社会的变化,就很有冲击力
10月30日,第三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在北京闭幕。活动自10月8日启幕以来,围绕“文学与时代同行”主题,为首都市民打造了“主题活动”“国际交流”“大众活动”“京味文学”“少儿文学”“网络文学”六大板块共计96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各项活动直接参与人数超过65万,微博话题“北京十月文学月”等总计阅读量1042万次。“《十月》创刊四十年”活动便是重头戏之一。
在刘庆邦看来,《十月》之所以能在众多新时期文学刊物中迅速攀上制高点,是由于占得了“天时地利人和”,“《十月》应改革开放而生,是新时期中国文学发展的缩影。编辑部设在文化中心北京,能够很好地发掘和整合作家资源。《十月》的历任编辑,站高望远,有着专业的文学精神和担当,不断推出作家作品,作家们也愿意给《十月》写稿。”
作家、作品是一本刊物的灵魂。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张承志《黑骏马》、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张洁《沉重的翅膀》、莫言《天堂蒜薹之歌》等一系列当代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作品都刊发在《十月》上。据统计,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举办的历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篇目中,接近1/3首发于《十月》。
“那时‘文革’结束不久,思想禁锢被冲破,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大量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的作品被翻译到中国,大家的文学品位也一下子被推上了新台阶。《十月》用文学把这些变化忠实记录下来,本身就很有冲击力。”《十月》主编陈东捷说。
为增强影响力,原本以发表中篇小说为主的《十月》2004年开始出版《十月》和《十月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