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广西柳州:“铁腕”治污让市民拥抱春花秋水诗意新生活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1-08 14:09:13

图为每年四月开满粉色紫荆花的柳州市区

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王莹)深秋时节,柳江从广西柳州穿城而过,江水清澈宁静,与周边的景致形成了“一湾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优美画卷。或许,二十多年前的柳州人不会想到,这个曾经冒着滚滚浓烟,连麻雀飞过都会变黑的重工业城市,如今的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高达308天。与春天满城怒放的粉色紫荆花一起,柳州形成了宜居的春花秋水新景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越来越感受到那诗意的栖居。

拒绝“酸雨之都” “铁腕”治污路坚定也坚实

提起柳州,不少人的印象都停留在工业城市。的确,作为老工业基地,柳州有近百年的工业史,钢铁、机械、化工、水泥、热电、造纸、汽车等产业赋予这座城市独有的气质与荣光。然而,几十年来重化工业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给这座城市留下了难以回避的桎梏与沉疴。

据柳州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追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柳州污染最严重的时期,那时市区内烟囱林立、浓烟滚滚,街上行人掩鼻而行、戴口罩骑车,冶炼厂后是“白头山”、蟠龙山下是“黑瀑布”,市区大小30余个排污口污水直排柳江,柳江河死鱼漂浮、竹鹅溪污水横流、农田菜地作物倒伏......

“工厂在城中,城在工厂中”的格局使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严重超标,年酸雨率高达98.5%,出现“十雨九酸”的污染现象。当时在柳州市郊甚至种不了叶菜、葡萄,因为只要一下雨,叶子就会烂,自行车淋雨后也会锈蚀。因为酸雨泛滥,柳州成为全国四大“酸雨之都”之一,市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被动式的应对治理成本每年高达数十亿元。

柳州,到了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刻。在一场“要柳州还是要柳钢”的全民热议后,最终,“既要柳钢,又要碧水蓝天”成为统一共识。

治污从酸雨治理开始。自1991年起,柳州市委、市政府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考核指标。1992年,全市强制淘汰工艺落后的工业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