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科大讯飞(002230.SZ)长期侵占位于安徽宣城泾县的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土地被央视曝光,这家行业独角兽是否隐藏着“土地生意”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独家梳理606家A股科技类上市公司近6年来投资性房地产发现,涉足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数量从2013年的134家,增加到2018年的275家,也就是说,有近半的科技类上市公司涉足房地产投资,且其投资性房地产的资产总金额也猛增一倍。其中,中兴通讯(000063.SZ)投资性房地产的金额连续6年排名第一,京东方A(000725.SZ)连续6年位列三甲,ST中安(600654.SH)也在最近三年出现在前3名的榜单上。而盛讯达、北纬科技的投资类房地产金额,占其资产总额的比重高达30%左右。
有专家指出,一些科技企业正在从创新的主体演变为地产新军,这些企业在房地产暴利的诱导下,借科技之名,行地产之实,从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中套利。专家建议,政府应对出让给科技企业的土地进行限制性约定。
科技类上市公司“圈地”,几乎一夜之间成为公众关注的大新闻。例如,国内智能语音引领者科大讯飞(002230.SZ)被曝以建设培训基地名义开发房地产,引发舆论热议。无独有偶,中兴通讯(000063.SZ)今年早些时候也因拥有高达20亿元的投资性房地产,被质疑偏离了主业。
9月份,被誉为“基因测序第一股”的华大基因(300676.SZ)也被质疑打着“健康小镇”的名义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随着原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担任华大基因联席董事长,上述质疑似乎变得真实起来。
于是,人们不禁要质疑甚至责问:在这几年房地产火爆的背景下,科技企业是否真的偏离了主业,也去做房地产生意了?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通过Wind资讯统计发现,近年来,科技类上市公司在增加投资性地产的比重。
双双翻倍:投资性房地产成科技类上市公司宠儿
绝大多数科技类上市公司没有房产开发资质,无法像房企那样直接拿地建房,买卖商品房,所以这些公司在地产方面的举动不易察觉。但是,科技类上市公司参与炒地炒房的“迹象”会在投资性房地产这一会计科目下有所体现。
根据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用以记录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而有之”而持有房地产的情况。具体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已出租的建筑物。
对于非地产类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主要指企业用于出租的房屋建筑物及其土地,用于日常生产经营的房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范伟红曾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投资性房地产就是用来衡量非上市房企用于炒地皮、炒房子谋求增值利益的投资情况。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606家科技类上市公司(编者注:根据中信证券特殊类标准划分)自2013至2018年的6年中报梳理发现,2013年仅有134家公司有投资性房地产,总额为115.02亿元;而2018年则有275家公司有此账目,总额达280.11亿元,分别增长105.22%、105.05%。6年间,参与炒地炒房的科技类上市公司数量和金额双双翻倍。
具体到年份看,自2015年以来,科技类上市公司开始快速参与到房地产行业中,公司数量和金额都呈现两位数增幅。在均值方面,这6年间的整体差距并不大,2016年后开始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这也是与近几年房地产周期有密切关系的,2015年“3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