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七幕人生:本土化音乐剧6年演出超1000场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1-06 10:07:39

七幕人生:本土化音乐剧6年演出超1000场

杨嘉敏 受访者供图

很多小女孩听着“灰姑娘”的故事开启了自己的“公主梦”,如今正在北京上演的中文版音乐剧《灰姑娘》,让孩子们在“神奇魔法”互动中得到音乐、舞蹈等美的熏陶。

这样的剧是七幕人生创始人兼CEO杨嘉敏看好的“稀缺资源”。2009年从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杨嘉敏赴日本在软银集团工作两年,2012年回国创办七幕人生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致力于引进经典音乐剧的版权,制作中文版在国内演出,6年来演出超过1000场。

“越难越说明这是一个壁垒,后来者很难复制”

“七幕人生”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皆大欢喜》,里面把人的一生分为七个阶段,从婴儿到暮年,每个人都有登场和退场。杨嘉敏希望用音乐剧把人生故事讲述得更精彩。

杨嘉敏大学时就喜欢音乐剧,在日本工作时,她看到了音乐剧市场的潜力和可复制性,专门做了一下研究,发现其票房竟能达到电影票房的70%~80%,较大的两三家公司能占有约90%的市场,其模式是从欧美引进经典音乐剧,改编成日文版演出。

联想到中国文化市场处在消费升级期,经典音乐剧市场还是空白,杨嘉敏索性把爱好和创业结合起来。

音乐剧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杨嘉敏一开始把核心观众年龄定位为18~25岁,“这拨人是音乐剧的资深粉丝,他们能看懂很多梗”。比如《Q大道》,几乎场场爆笑不断。

观众随着文化市场的复兴在成长。七幕人生的《音乐之声》上演后,很多人反馈希望有“合家欢”的作品,这样全家人可以一起看。所以,杨嘉敏和团队决定拓展观众群,把家庭观众放在首位,“像我们马上要做的《放牛班的春天》,大人也能从中找到许多乐趣,这类内容在中国很稀缺”。

“我们判断音乐剧好坏一是有没有好的故事,二是有没有可以被传唱的旋律。”杨嘉敏挑选剧本很用心,会选那些在国外获过知名奖项,具有跨文化迁移可能性的作品。

在谈合作的时候,国外版权方最看重能否把剧做好,有没有运营的能力。所以杨嘉敏努力地带领团队增加制作能力和体量,“你要匹配相应的实力去拿到那个剧”。2012年,创业之初她在英国看到一个剧,从2013年开始版权谈判,由于此剧所需的制作难度很高,一直到今年才谈成功。

音乐剧本土化最难的是翻译,外语中的“笑点”让中国观众笑出来并不容易,“每翻译完一个剧,译配的同事都会掉一堆头发。”杨嘉敏说。

在制作过程中,组织团队运营,使每场演出有序进行,确保即使演100场,演员也能保持好的状态,这在杨嘉敏看来是“很重的事情”,需要非常精心化的运营与管理。杨嘉敏庆幸,公司基本摸索出了自己的标准化制作流程。

“要踏踏实实深耕这个行业。”杨嘉敏展示了一种逆向思维,“越难越说明这是一个壁垒,后来者很难复制。”

一个“三无”的音乐剧最后一票难求

1987年出生于浙江衢州的杨嘉敏,有很多亲友经商,从小耳濡目染的她也一直有创业的想法:“大方向想清楚,只要有30%的把握,就去做吧!在做的过程中,见招拆招!”

回国创业,她第一个找的人是“当时唯一认识的活跃在戏剧圈”的大学老师约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