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穿用度到日常消费,从财富积累到学历经历,从职级职位到收入待遇……生活中,一些人总是喜欢比较,而一旦走入盲目攀比的怪圈,则容易内心失衡、陷入迷茫。置身于物质丰盈、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如何避免不良影响、防止攀比心态,做到冷静理性、独善其身,是摆在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10月24日人民网)
古语有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论语.里仁》)意为:财富和高官显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但对有道德的人来说,如果它们来路不正,就不要它们。历史上清正廉明的官员不在少数,在近现代的中国,无论是权贵政要、志士仁人,还是青年学子,大多赞赏和钦佩曾国藩的治学为人和为官做事。特别是曾国藩对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哲学思想以及读书、治学、处世、为人等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曾国藩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尊崇,源于他高尚的人格品味。青年时期,曾国藩就立志学圣贤,把“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和人生追求。为实现这一人生理想,他把中国圣贤内圣外王之道,修炼诚意和正心,并以此勉励家中子弟和僚属。
而“行事凭天地良心,抚黎民万里蛮荒;书册外身无长物,康熙朝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从政二十多年,清廉自守,自甘淡泊,到了几乎让人无法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清正廉洁是后人对于成龙的最高褒奖。
相比较我们现在的个别干部却是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置身于自觉攀比的怪圈当中,从比车、比房到比收入、比官阶,无一不处处彰显权势地位的攀比,如:一些官员习惯与私企老板、国企高管比,与高收入阶层比,越比差距越大,越比心态越不平衡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