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补银行运营商漏洞 再谈用户安全意识
吴云青
最近上海警方破获一起大案,从犯罪分子手中截获了3.2亿条已被破解的用户信息。如果按照我国平均每人拥有一个手机号码来算,3.2亿条信息意味着每四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的信息已经泄露。后果是什么呢?以其中几位受害者的遭遇为例,就是信用卡被盗刷,“被申请”银行贷款,几十万元的银行账户余额一夜清零,还背了债。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位受害者平时特别注意用卡安全,卡不离身,密码未泄露,转账用U盾,上网用专业版网银。这几年,用户金融账户被盗的案件时有发生,媒体和相关人士反复提醒用户提高警惕,然而事实证明,用户再警惕,有时也敌不过贼的本事。
拿上述案子来说,犯罪分子先用软件“撞库”盗取用户网络身份,然后利用运营商的短信过滤、保管功能或换卡业务的漏洞来获取验证码,利用银行发放贷款程序的漏洞申请贷款……总之,“撞库”之后的整个犯罪过程都是借着运营商和银行业务的漏洞来实现的。假如这些漏洞不补,用户的安全意识再强又有什么用? 移动支付、网上金融等业态,在运营商和银行业务的支持下,因其“便捷”而迅猛发展,但用户的“信任”将决定新业态能否跨越瓶颈,迈向下一个阶段 首页推荐
热门图片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 2017-01-05 17:26:12
2017-03-15 15:38:44
2019-02-26 16:29:15
2015-05-21 13:12:54
2019-03-06 12:34:21
2019-02-28 10:5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