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1-02 09:16:22

原标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党全国全社会一起动手,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精髓,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能以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为前提。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出发点,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以资本的无限扩张为手段,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必然出现生态环境成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马克思主义用自然辩证法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指明了社会主义在促进生态问题根本解决上理应比资本主义更能体现制度优越性,社会主义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的整体重构,包括思想与制度、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环境公平与社会正义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吕氏春秋》中有言:“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古人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传统生态文化所蕴含的“和合”理念,把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来考虑,并将此思维方式运用于社会各个方面。在中国历朝历代治国理政实践中,特别是在律令中,也体现着平衡、节制、有序、内敛的生态智慧。例如,《逸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