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社会资本下乡 建企业还是建村庄?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1-01 14:08:10

整村、整乡流转上万亩土地,投资额动辄上亿元甚至数十亿元,业态涵盖种养、加工、观光旅游、康养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这些社会资本投资的大型项目,在各地日益兴起。

不过,企业下乡也很可能出现“水土不服”:有的已经启动五六年时间,还未能实现盈利;有的因资金不足、规划不接地气、农业专业人才缺乏,进展缓慢,乡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有的农业项目号称“一二三产融合”,实际上一产利润微薄,二产附加值低,三产“赚吆喝”。以上种种让当地农民对项目前景由“期盼”变为“怀疑”。

“村企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湖南省某市郊区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农业综合体。这个项目流转了6000亩土地,其中一个村就有4000多亩。按照规划,还将建设农产品加工厂、游客接待中心、农家乐、民宿,计划投资超过4亿元。

进入村庄,柏油马路如同城市公园里的游道,随处可见“某某农业公司”的标识、售卖棚、游览车。公司雇用了200位村民员工,按“基本工资+绩效提成”发放薪酬,部分村干部在企业兼职做事。

这是村庄,还是企业?两者的界限变得有些模糊。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这类大型项目大有“兼并”村庄的态势。一些项目更是“村企合一”,直接表现形式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企业董事长同时担任村支部书记,并成立村企联合党总支部。村企之间人员可以双向流动,比如企业的本地员工到村里当组长,或者组长到企业当项目经理。

企业进入村庄后,成为市场决策主体,项目的运作颇为商业化。一个农业综合体的投资商向半月谈记者讲述他的运作模式:第一步,将农村土地、生态等资源资产化;第二步,把农产品资源变成产品卖出去;第三步,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当项目形成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后谋求上市。

资本“挤出”小农?

计划总投资30多亿元,占地3万多亩,涵盖12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