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的“传统智慧”中,骨头汤都是一种备受推崇的补品。在中国,人们用它来给老人病人孕妇产妇“补充营养”,用来给孩子“补钙”。在西方,十二世纪的医学典籍中就有了用它来治疗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的记载,到了近现代,它还被作为“肠道和心理综合症”食谱,宣称对于改善自闭症、注意力不足多动症、阅读障碍、运动障碍、抑郁、精神分裂等功能有功效。
骨头汤,真的有那么神奇的作用吗?
骨头汤里的营养成分乏善可陈
首先,咱们来看看骨头汤里有什么?
好的骨头汤是用骨头经过长时间小火慢炖出来的,浓白黏稠,味道鲜美。
“浓白”来自于脂肪。骨头中的脂肪被煮到汤中,在不停地翻滚中被蛋白质分散成小乳滴,就像牛奶一样呈现白色。煮的时间越长,骨头越多,煮出来的乳液就越浓,看起来就越白。
“黏稠”来自于其中的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分子量大,在高温下溶解到水中。这样的胶原蛋白在食品工业上被称为“明胶”,是一种很好的增稠剂。尤其是汤的温度下降,就变得更黏稠。如果胶原蛋白浓度足够高,降到室温时就会发生交联,把水分子网罗固定在其中成为固体,也就是“皮冻”。
“味道鲜美”来源于谷氨酸盐和核苷酸盐。它们积累于骨头中,生长期越长积累越多,炖煮的时间越长就溶出得越多。谷氨酸盐是味精的化学成分,核苷酸盐跟谷氨酸盐有“协同效应”,能够大大增加谷氨酸盐的鲜味。二者的配合,也就是鸡精的原理。
除了脂肪,骨头汤里的营养成分乏善可陈。
加醋的猪骨汤钙含量不如一杯牛奶
骨头煮汤,能煮出多少钙?
骨头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钙,所以许多人相信骨头汤可以补钙。但是磷酸盐很难溶于水,所以有人说通过加入醋可以增加钙的溶出。
这种想法有没有道理呢?2017年的《食品与营养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台湾研究者的一篇论文,详细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选了白猪和黑猪的肋骨与腿骨以及澳洲牛骨,检测炖煮不同时间所溶出的各种矿物质。
对于大家关心的钙,主要结论是这样的:
1.猪肋骨和猪腿骨差别不大,黑猪和白猪差别也不大;
2.加醋增加酸度确实可以增加钙的溶出,不过加醋之后的钙溶出量也还是很少。比如白猪腿骨炖煮4个小时,用不加醋的水煮的话每公斤骨头煮出13.3毫克钙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