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作别金庸,他的侠气不曾飘然远引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0-31 14:21:47

这个晚上,正在复旦讲课,瞥到手机中跳出金庸去世的消息,不由失神。很快,网上的追思狂潮般涌将出来……

一位94岁,且已淡出江湖的老者,以传统中国人的眼光来看,他的远逝该算是喜丧了,应该点起红蜡烛,为老人送行。然而,何以他的背影,仍痛楚了我们的灵魂?

金庸的笔墨,关联了一代人的青春。从此,万丈豪情浪掷九天,千军万马零落成泥。他让我们的想象有多辉煌,留下的黑洞就有多无望。他曾书写过的五千年英雄肝胆、九万里古道热肠,从此唯余字里行间。

老爷子构建了一个虚虚实实的江湖,那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让中国多少人沉醉。金庸走了,江湖便也暗淡了……

上个世纪,就是在80年代的复旦。在宿舍里,我们初识金庸的文字,如饮狂泉,在宿舍里击鼓传花般传阅,通宵达旦,血脉贲张。

很快,到报社做了文化记者和编辑,还忍不住约人写金庸读后,更忍不住自己操刀改写,还记得有这样几句:

他们并不津津乐道武功的一招一式,也不深究故事情节的合理与否。那么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这些曾经或依然自视甚高的知识分子呢?是那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无望情爱?是那种一剑在手、四顾茫茫的孤傲与寂寞?抑或是那种抑强扶弱、大义凛然的干云豪气?……

一众平庸平俗的人生,从此被金庸的魔杖点亮。那一段闪闪发亮的青春,有几个名字是不可或缺的,其中最沉甸甸的一位,就是金庸。

实在沉迷到不能自拔,便在90年代初,和几位同好一起编撰了《武侠小说鉴赏大典》(漓江出版社出版)。我们不知天高地厚,写信请求金庸担纲顾问,老先生居然慨然应允,还帮我们题写了书名。

见到他时,则已是十年之后,在上海一家酒店的咖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