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探秘中山大学老建筑:窗花如蝶翼 地砖会透光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0-31 09:30:22

原标题:窗花如蝶翼 地砖会透光

格兰堂内的花纹圆窗。

怀士堂礼堂门廊处的拱形楼板。

怀士堂的翠绿琉璃排水管。

▲格兰堂内部的玻璃地砖,具备良好的透光性。

黑石屋内的米白色螺旋铁梯。可直通二楼房间。

麻金墨屋二号的“仿中式屋檐斗拱”。

走进中山大学南校区,红墙绿瓦、美式砖楼,每一座建筑不仅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也镌刻着一座城市的品格风貌和一所大学的精神风骨。从1905年建成的中国最早砖混结构建筑的马丁堂、中西合璧的广寒宫到原岭南大学首届华人校长钟荣光的寓所黑石屋,这些红砖老建筑背后,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精妙细节和精巧结构。

怀士堂的红砖拱顶:

跨度之大令人惊讶 设计概念源于拱桥

从中大北门进入,1917年建成的怀士堂是中轴线上最瞩目的建筑。中西合璧的怀士堂又称小礼堂,据史料称,怀士堂“值华银5万元,立于本校大道之南端,为本校青年会所,会友之阅书报室、游戏室、董事之会议室、职员办事室,皆设其内”。

怀士堂于1917年落成,坐北朝南,南面矗立着中大十字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向北则是郁郁葱葱的大草坪,不时有飞鸟掠过。怀士堂是一座三层建筑,另有地下室,两侧各有一座三层塔楼,中间为高两层的门廊,整座建筑东西对称、错落有致。

时至今日,怀士堂在中大师生心目中,怀士堂已成为大学的“荣誉讲堂”,重要的学术报告会和学术交流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走进怀士堂,映入眼帘的就是演讲大厅,它的外观呈不等边五边形,敦厚结实,面积与现代的大礼堂相比显得有些小巧,可容纳240人左右。据中大负责文物文献管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座礼堂在当时也并不算豪华,因为建学校的费用有限,所以把红砖这种材料用到了极致。

而红砖的代表作,就是整个大厅里最特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