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政府数据要放得开用得上管得住

文章来源:中国消费商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8-03 23:49:26

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要求“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但很多数据却与世隔绝“深藏闺中”,成为极大的浪费,政府数据要放得开、用得上、管得住。

 
政府数据放得开要突破开放瓶颈。5月27日,《2017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报告》发布,这是国内首次对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指数进行评估,上海、贵阳、青岛等地名列前茅。《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4月,我国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尚未开放数据。目前上线的平台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分布在西南与华中地区,长江以北分布较少。长期以来,重信息轻数据、重储存轻开放的传统观念,制约着数据开放的范围和水平。原因在于:部分部门思想观念落伍,加上传统形成的对政府数据保密的定式要求,一些部门将数据认为是本部门的私有资源,还有一些部门领导只考虑政府数据开放可能带来的风险,缺少数据开放意识和担当。政府数据是我国所有数据中质量最高的一部分,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电子政务产生效果的关键环节。在大数据时代日益临近的今天,只有突破数据开放的瓶颈,才能有效提升社会运行效率,还能为企业提供创新“原材料”,激发巨大的商业价值。
 
数据开放用得上贵在“接地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自己熟悉的第三方应用获取公共信息或服务。打开微信,可以查询社保信息和学历信息;打开支付宝,可以预约看病挂号和查询购房网签;打开百度地图,可以了解公交实时位置和公共车位情况。截至2017年6月底,微信城市服务已经覆盖362个城市,累计服务3.3亿用户。但是,不少网友反映,政府数据虽然能在网上查到,可都是一串串抽象的数字和概念,普通老百姓根本看不懂,看懂了也不知道怎么用,开放了和没开放差不多。当前,不少政府虽然设立了数据开放平台,但是开放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流于形式。有的开放数据量总体偏低,不足以“喂饱”需求;有的数据已经加工过,无法被机器读取,成为无法利用的“死数据”;有的平台更新缓慢甚至停滞,远远跟不上新变化新发展。此外,数据能否免费获取、是否对访问用户“一视同仁”、是否允许用户自由利用和传播分享数据,对数据的开发利用也至关重要。确保数据开放用得上贵在“接地气”。开放的政府数据要具备“原始性、可机器读取、可供社会化再利用”。数据开放本身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让居民享受数据开放带来的便利,要杜绝“看不懂”的政府数据。开放的政府数据要以人为中心,解决人的感受,提高便捷感、安全感、获得感、公正感、幸福感,数据只有与应用结合才能产生价值。政府开放的数据必须以应用的形式呈现给大众,才能解决与公众日常生活黏合度的问题。
 
数据开放管得住要有章可循。近年来,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呈现出注重顶层规划和政策引领的新特点。虽然我国已出台数据开放的相关条例和办法,但这只是前提基础,对政府数据开放起到的支撑作用还明显不够,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部门壁垒、条块分割、供给与需求脱节、安全保障不够等诸多问题,影响了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的顺利推进,亟待更多相应政策和法规“定调子”“立规矩”。政府数据开放本质上是对“开放政府”理念的延续和深化,除了政策和法规层面的手段,解决政府数据开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离不开技术和市场手段。比如,可以用应用程序接口的方式开放和流通数据,这相当于让数据在自来水管里流动。水龙头安在哪里、什么时候打开、是谁拧开的,都可以用技术手段管控,这样就保障了数据和隐私的安全性。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要发挥好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有效作用,离不开政府看得见的手。市场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需要政府发挥积极的干预手段促进信息公开、数据开放。面对市场,政府的管理职责不是变小、而是更大,它要求政府更好发挥作用,探索适应开放市场管理的创新手段,做到放而不乱。
 
(通讯员张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