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六中全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领导干部“决不允许在群众面前自以为是”。所谓自以为是,就是总以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是对的,主要表现为主观臆断、颐指气使,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拒绝学习、思维固化,孤芳自赏、妄自菲薄,不愿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甚至在群众面前盛气凌人。当前,一些领导干部身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以为是倾向,这已成为制约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作风顽疾,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反对,下决心予以纠正。
自以为是,究其实质,违反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而“自以为是”脱离客观实际,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则格格不入。要做到实事求是,先要解放思想,因为思想决定行动,境界决定格局。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但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从不断变动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实事求是。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拓宽视野、打开思路、提升境界、放大格局,坚持按照客观实际决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努力使思想、行动符合客观实际,决不能自以为是。反对自以为是这种作风上的顽疾,必须以猛药去疴的精神坚决清除。
“自以为是”在思想意识和工作推进中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必须深入持久地反对和克服。“自以为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在顺境时,容易被既有的成绩、眼前的进步“陶醉”或“迷失”,不知不觉中产生自我满足、自我膨胀的心态,以一幅说教者、聪明人的画像展示在下属面前,整日喋喋不休,要么表功,要么说教,要么“鞭打快牛”,要么制造危机感,让人无所适从、忐忑不安,此表象其实是心虚、无实力、刷权力感的表现,不仅浪费和耽误了别人干事的时间和效率,还使人在工作中心神不宁容易出差错。在推进工作中,“自以为是”的人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安排工作,表面上三番五次开会,口头喊着“民主”实际只“集中”了他的主意、办法,视别人的意见为“小儿科”,唯有自己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毫不尊重老同志,使唤起人来犹如主子对奴仆。做成功一件事自吹自擂,经验交流文山会海,搞得众人疲惫不堪。殊不知,在“滚石上山”的发展路上,在不进则退的工作进程中“自以为是”的心态和风气最容易导致前功尽弃和半途而废。在逆境时,自怨自艾、神经兮兮,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甚至“智子疑邻”,只看到困难和挑战,让悲观情绪主导大脑,丧失前进的斗志和劲头。殊不知,只要付出智慧和努力,应对任何难题都会“车到山前必有路”,甚至“柳暗花明又一村”。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由“自以为是”滋生的各种心态和想法都必须坚决反对和克服。
“自以为是”的病根在于“自我封闭”“自我陶醉”和“以自我为中心”。在具体工作推进中如果不加以防范,这三个“自我”很容易钻空子、扒豁子甚至下绊子。比如打赢脱贫攻坚战工作,如果自以为是把相信群众变为相信村组干部,把汇报上来的数字理解为调查研究的数字,把“挂包帮、转走访”视为搞形式,那么“精准扶贫”就谈不上精准,“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就保不住“真”字,不真、不实、不精准就会扰乱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就掣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自以为是”必将害人害己,已立下的“军令状”兑现之时肠子悔青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知道,任何工作的推进、难题的解决、发展的攻坚,都要警惕和杜绝“自以为是”的腐蚀。
一时的反对“自以为是”也许容易做到,难的是时时刻刻反对“自以为是”。我们只有转变思维方式,摈除“静止、片面、孤立”的观点,坚持辩证、系统、创新等思维,从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能“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以致用提高我们的素养素质。我们只有把群众最牵肠挂肚的事情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真正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使老百姓有“获得感”“幸福感”,我们的工作才有“归属感、成就感”。纠正一些领导干部自以为是倾向,需要建立并完善反对“自以为是”的长效机制,促使领导干部坚持用实践检验自己的工作、用实效证明自己的工作,形成反对“自以为是”的良好风气和行为习惯,“自以为是”的病灶才能时时得以清除。
(通讯员 张锦林)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