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由中信出版集团与财策研习社联合举办的“养老”主题线下读书分享会在北京纳什空间举行。中国实务派年金专家、资深理财顾问沈杉在分享会上推荐了中信墨菲出版的《不上班也能月领万元》一书。她指出,很多人尚未将养老问题提上日程,但是每个人终将面对。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对自己、对家庭负责的人,一个懂得善始善终的人,就会前瞻性地认真对待“养老”,用心规划。
沈杉认为,养老规划首先要正确评估养老开支。50-75岁主要的养老开支包括日常开销、旅游费、医疗费;75-90岁主要开支除日常开销和医疗费以外,还有保姆看护费或者入住养老院的费用。而75岁之后的养老才是真正的挑战,可能要面临失能、失智的风险。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和高龄期的护理费用增长才是养老意义上的通胀。
养老支出是刚性的,必须和生命等长。沈杉强调,在谈养老规划时,要将真实养老金与养老资产区别开来。现金不等于现金流,比如银行里有大笔存款,或者有多处房产,这是养老资产,而养老金更需要的是退休收入。“当你的父母每月有3万元退休金的时候,你会觉得很轻松。而如果你未来每个月有3万元退休金,那同样的,你的儿女会很轻松。”沈杉指出,“这里的关键在于这是一种收入,是现金流。与收益不同,它可预测、可计量,有人提供某种保证,持续到自然寿命结束,它给人更实实在在的生活保障。”
养老最核心的问题是到底需要准备多少资金。因为人的寿命不可预测,所以长寿变成了一种风险。当养老金以养老资产而非退休收入的形态存在时,是否可以及时转化为现金用于支付,每年提取多少比例,以及可提取的年限等都成为一种生存考验,自然引发人的焦虑。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重要概念是养老资产年金化。”沈杉说。通过在适当的人生阶段,通常是50-60岁,将养老资产转换成年金,可以很好化解“人还在,钱没了”的风险。“而究竟要将多少资产进行转化,则涉及‘你到底是爱自己多一点,还是爱孩子多一点’的问题。”不做规划,到头来,在生命的最后留给子女和家人的往往是一场“寻宝记”。
沈杉指出,就现时环境而言,虽然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市场上可用于养老规划的有效金融工具仍比较匮乏,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市场上,最适合用来解决养老需求的金融工具仍属年金型保险。它由专业保险机构提供保证,按约定定期给付,活多久领多久,免去资产价格波动的担忧。
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多项重磅措施,包括支持商业保险机构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差异化养老保障,发展老年人意外伤害、长期护理养老保险,建立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加快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支持商业养老保险机构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等。这些政策一方面对推动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是重大利好,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的养老保障,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并鼓励商业养老保险在居民养老保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金石财策产品经理李沐涵在分享会上做了关于智能投顾在养老规划上的应用的主题发言。“美国多家大型养老金管理机构都引入了智能投顾,作为401K退休金账户的管理方式。”李沐涵介绍说。
“社保和年金通常解决的是基础养老的资金部分,而如果希望退休后的生活能有一定品质,就要在基础之上做好个人养老金的补充储备,通常我们会选择一些比较稳健的投资。”李沐涵指出,“养老规划属于长期规划,且具有不可逆性,因此更注重稳健。本金安全、波动小、风险收益比优、省心省力,是我们进行养老规划需要看重的方面。智能投顾的出现,很好地匹配了这些需求。”
以智能投顾玑智为例,它用精密海量计算,结合大数据及机器学习,寻找同一风险等级下收益最高的投资组合,最优配置于全球12大类资产,并7x24小时捕捉市场动态适时调整。它提供四类不同风险特征的账户供投资者选择,其较低风险的账户适合作为个人养老金的补充。
”智能投顾在美国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的特性符合养老需求,被广泛应用于养老金管理。”李沐涵说,“智能投顾近几年在中国市场上开始兴起,相信未来在养老规划方面一定会有巨大的发展和应用。”(朕杰)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