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2016中国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在京发布

文章来源:中国消费商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3-02 13:24:21

3月1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2016粉皮书》”),并与女童保护基金、红伞基金等十数家相关爱心机构共同发起“关爱女童联盟”。

中国福基会儿童公益发展部副主任刘芳发表致辞

这是继2015年发布中国首部关注留守女童的粉皮书之后,爱小丫基金在2016年再次行动,联合北京师圣教育研究院,在全国多个省市乡村展开调研,多角度、全方位透视当前农村留守女童的生存发展状况,最终形成的报告。

中国福基金爱小丫基金发起人、秘书长孟雪

据爱小丫基金秘书长孟雪告诉记者,于2015年11月发布的首本粉皮书是在留守女童与非留守女童的特征对比上总结了五大风险与十大问题,而刚刚发布的《2016粉皮书》则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调研范围到全国,并对问题继续深入探究,又新发现了基于区域横向对比上的五大特征与具有全国普遍性的五大问题。

中国福基金爱小丫基金执行秘书长刘研

据了解,《2016粉皮书》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观察法等多种形式,总计搜集了7032份资料样本,调研足迹遍布贵州、湖南、四川、辽宁、宁夏、河北等地的山村和乡镇。

据此次报告的主笔、北京师圣教育研究院院长薛文俊告诉记者,《2016粉皮书》最终分为7个部分,分别探讨了留守女童问题的由来、现状和科学解决之道,从留守女童所处的家庭氛围、日常生活的一般特征、日常教育情况、生理卫生状况和亟需提高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五个方面,呈现了留守女童的方方面面;并收录了大量留守女童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保存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此次报告的主笔、北京师圣教育研究院院长薛文俊

《2016粉皮书》全面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农村留守女童的生存发展现状及社会保护现状,并给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和支持建议,指出留守女童的生存环境具有明显的整体劣势,包括落后的卫生、生理习惯,重男轻女潜意识下的过重家务和辍学以及长期分离造成心理变化等显著特点。而《2016粉皮书》还特别对比了贵州、湖南、四川、辽宁、宁夏和河北等地留守女童的不同特征,并得出了五大特征。

颁发“关爱女童联盟”联合发起方证书

这场在北京举办的公益活动,除发布《2016粉皮书》外,爱小丫基金还联合了多家公益组织、媒体、爱心企业与人士共同发起“关爱女童联盟”(优酷公益、新浪公益、凤凰公益、新华公益、公益时报、中国日报网、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中华儿童少年慈善救助基金会红伞儿童专项基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蓝色光标蓝公益、智慧公益传播机构),据爱小丫基金执行秘书长刘研告诉记者,发起该联盟,就是希望能将更多的社会力量汇集起来,用更有效的模式,共同撑起关爱女童事业的天空,让所有中国女童都可以健康成长、美丽绽放。

喝生水的小丫们(文中所涉及所有留守女童姓名均为化名)

“多喝热水”已经成为女生嘲笑不靠谱男人的笑话,但是在当代中国,还有这么一群留守女童,连喝热水(开水)的习惯都没有养成。

《2016粉皮书》中的数据显示,超过七成(72.39%)的留守女童喝生水,32.24%的留守女童经常喝生水,高达14.64%的留守女童每天喝生水。在广大农村地区,孩子们在水池子洗手的时候经常从自来水管直接喝生水(凉水),这也是很顺手的事情,甚至有的孩子下课专门跑到水池子边喝生水。

潜意识中的重男轻女

由于在广大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贫困地区,很大一部分人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重男轻女的思想和观念依然十分严重,作为未受过多少教育的长辈(尤其是隔代长辈),那种言传身教更是“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下一代。

《2016粉皮书》表明,在小学学龄阶段,农村留守女童的在校率是很高的,6-11岁的农村留守女童绝大部分可以进入小学学习,在校率达到96.13%。但是,进入初中阶段后,留守女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4周岁农村留守女童的在校率下降到95.88%,15-17周岁农村留守女童的在校率只有79.38%,许多留守女童小学毕业之后就终止了学业。

即使能接受义务教育,由于农村家庭中传统的角色期待和性别分工模式过早地传递给了女童,留守女童早早开始操持家务,分担劳动负担。在调研中,有58%的留守女童平日经常承担家务和生产劳动,其中,有68%的留守女童表示家务和生产劳动过重。

比如10岁的张艳学一提起父母和弟弟就流泪,但她反复强调父母要带她去贵阳读书,是自己不愿意去:“那边不熟悉,没有同学,我不愿意去。”但她的外公说:“女婿说男孩子带在身边更好,带在身边才有感情,以后砸锅卖铁也要供男孩念书。女孩没关系啦,她能念多少书就念多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