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 > 公益先锋 > 正文

荆州市纪委、建行荆州分行驻伯牙口村的扶贫故事

文章来源:楚天法治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5-04 15:15:28

扶贫产业不在多,贵在精。产业扶贫必须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石首市调关镇被誉为红色首府、知音故里,曾经留下过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佳话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首府的红色印记。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荆州市纪委、建行荆州分行扶贫工作队帮助下,省级重点贫困村—调关镇伯牙口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发展“泉水虾”、“生态菇”产业,“扬”生态优势,“避”资源短板,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新路子。

    泉水虾,欲与“虾王”掰手腕
    调关镇伯牙口村盛产一种小龙虾,号称敢与潜江小龙虾掰一掰手腕,成为不少水产商争先抢购的“宝贝”。小龙虾因引桃花山麓山泉水在山地梯田养殖而得名“泉水虾”,与其它小龙虾不同,泉水虾个头大、品相好、肉质饱满,价格高、效益好,是村里主推的脱贫致富产业。
    25日下午,67岁的贫困户李良益背着小黄豆到虾田喂食。今年他家养了2亩地的泉水虾,卖了4000多元,虾田里的水草上现在还歇着不少小龙虾。“投点豆子催一催肥,今年估计还能卖6000元,小孙女读书的钱就够了,这多亏了杨队长!”李良益说。

虾农在捕虾

    李良益身体不好,儿子早年因故离家多年,儿媳离异后远走他乡,两个小孙女一个读初中,一个上幼儿园,每年学费得1万多元,全靠他操持家里8亩水田维持,被认定为贫困户。荆州市纪委、建行荆州分行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杨勇帮他牵线搭桥,请养虾大户谢德旺教他技术,提供种苗、饲料、技术,说好等虾子卖了再还。李良益今年试着养了两亩小龙虾,没想到效益很不错。为鼓励像李良益一样的贫困户养虾致富,工作队给予每亩虾田100元补贴,这下子贫困户养虾劲头更足了。伯牙口村支部副书记李安铧说:“别看咱泉水虾规模不大,名气也不算最响,可品质一点不输,靠养虾赚大钱的村民大有人在,很多贫困户也跟着沾光!”

斑竹岭仙人洞泉水池

    仙人洞,斑竹岭的一片撂荒山林,山上常年流淌着一条溪流,扶贫工作队引来客商修建拦水坝,留住山泉水。“坝修好后,虾子规模会更大!”荆州市纪委驻村扶贫队员张耀介绍说:“他们还在仙人洞建了一座小型光伏发电站,每年能给村集体增加3万多元收入,加上贫困户养虾收入,如期脱贫摘帽不成问题!”
    生态菇,化腐朽为神奇
    双孢菇,原产于欧美,因菌肉肥嫩、味道鲜美,福建等地客商制作罐头出口欧美,俏得很!伯牙口村的双孢菇因产地生态好,水质优,品质在同类菇中首屈一指,被外地菇商誉为“生态菇”。

    “生态菇”走俏,与青年党员李志勇回乡创业分不开。李志勇退伍后在深圳打工,结识了一位在南方寻找双孢菇种植基地的福建老板。由于深圳土地成本太高,发现了商机的他,说服客商让自己回乡试试。
    南方的双孢菇到了石首会不会水土不服,建菇棚的资金从哪来?这些,当时的李志勇心里都没底。荆州市纪委、建行荆州分行扶贫工作队了解到李志勇的情况后,帮着跑项目、找场地,借给他10万元启动资金,让他带领村里的贫困户先行先试。

新修的泵站

    2015年,李志勇投资20万元成立双孢菇合作社,建起2000平米双孢菇棚,以牛粪、稻草、山泉水等本地材料为基料,运用“双孢菇-稻草-牛粪-废弃菇料-水稻”的循环经济模式,尝试种植双孢菇。由于气候、水质、原料等生态资源优势,不但双孢菇本土栽培技术一举实验成功,采摘期还出人意料比福建等地的双孢菇长了近3个月。2017年,李志勇实现销售11万元,到4月底还能再收获3万元鲜双孢菇,不但收回成本,还带动了村里20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李志勇介绍说:“这几天,他正在与外地客商谈合作,准备扩大规模,再建十个菇棚

双孢菇

    贫困户李锡城和患有智障的儿子农闲时在双孢菇合作社搬料采菇,父子俩一天能赚240元,靠着打工收入,他们家今年增收3000元。“等菇棚多了,明年还能赚更多!”李锡城说起到合作社打工赚钱,喜笑颜开。
    伯牙口村党支部书记傅家耀介绍说:“驻村扶贫工作队投资30万元帮助修好了黄鹤山泵站,解决了1600多亩山地水田灌溉问题,投资30万元修建伯牙口至斑竹岭的1公里通山公路,解决了2个村的村民出行问题。”
    “不久村里路通了、路灯亮了,泉水虾、双孢菇还能卖得更远、更好,大家脱贫的底气更足了!”说话间,一群飞鸟掠过虾田、菇棚,朝着微波荡漾的中湖飞去,伯牙口的春天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