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 > 名刹高僧 > 正文

宗性法师:文殊院史上最年轻的“高才僧”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2-03 12:00:22

 

1993年宗性法师在宝光寺。(受访者提供)


2003年,时年30岁的佛学硕士宗性法师成为文殊院第十八代方丈。

佛教在线讯 四川成都文殊院自隋朝始建寺,于今已1300余年,历朝历代,不少高僧大德在此诵经修行,庇佑一方。2003年,宗性法师成为文殊院第十八代方丈之时,他只是一位30岁的青年。转眼10年匆匆而过,作为实干派的新锐方丈,宗性法师令一座千年古刹在21世纪焕发了新的活力。

“所谓‘休闲’,是一种放松状态,也是一种修行境界,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成都老百姓这种闲散的生活习惯已融入他们的身体,这经过了3000年的遗传。”——宗性法师

宗性法师很繁忙,记者能约到他的采访颇费周折,因为他总是不停地往返于全国各地讲经弘法,他还要四处担任义工及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我就是一个空中飞人。”他笑着说。

宗性法师很爱笑,他经常用一些很轻松的故事逐渐切入严肃的人性探讨,亲和力十足;宗性法师很能聊,可对大多数人,宗性法师最喜欢和他们聊文化,甚至是科学。对于这些话题的谈兴,甚至盖过了聊佛法。

凭借其个人魅力、学者风范及人文情怀,宗性法师颠覆了世人对僧人常规刻板的看法,其境界也达到了星云大师所言的那样:“要有入世深入民间的精神,也要有出世无私的思想。”

宗性法师简历

宗性法师,男,汉族,1973年生,重庆潼南人。世居玉溪,生于米心。1990年9月于成都昭觉寺礼都监智益法师披剃;1991年于成都昭觉寺依方丈清定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在此期间系统学习并熟练掌握佛教念诵、梵呗、仪规等佛事活动,为做一名合格的出家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9月至1994年7月,在四川省佛学院学习,期间随唐仲容先生研习唯识学,从此开始对唯识学产生浓厚兴趣;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学习,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教授研习禅宗史,期间接受规范化的学术训练。现为成都文殊院方丈,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委员等。


宗性法师

闲谈

三副楹联说成都性格

宗性法师的方丈室是在文殊院深处的一个小禅院,毗邻藏经阁,院内古木参天,其静谧环境与数百米之外的喧嚣闹市形成巨大反差,身穿僧袍的这位年轻方丈如此儒雅,仿若从另一世界踱步出来的隐士。他招呼前来采访的记者落座,然后泡上几杯清茶,独自盘腿坐在对面木椅上,我们的采访由此开始。

“你们对巴蜀文化的了解有多少?”本该提问的记者还未来得及“发招”,这位面相俊秀的僧人居然就“反客为主”,令人有些措手不及。

宗性法师见到记者愣了一下,然后笑呵呵地自解答案:“要了解巴蜀文化,首先就应该把四川的名人读懂,知道他们的根在哪里,比如马识途、李树人、车辐这些老先生……”

说着说着,宗性法师提到了成都的三副对联,“我有时问外地人,成都你们去过哪儿?他们回答说去过三星堆、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等。然后我又问,你们最后记住了什么?成都对你的感动是什么?他们很难答上来。我告诉他们,其实你们最应该去看的不是这些景点,而是成都的三副对联。”

据宗性法师介绍,这三副对联中,认知度最广的是武侯祠的“攻心联”,上联写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写的“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不少游客都能流利背出。另外两副则不被大多数人知晓,一副是清代文人何元晋在宝光寺题写的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还有一副是五老七贤之一方鹤斋在文殊院三大士殿外所作的千古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这三副对联,我称之为成都人的处世智慧。懂得成都就要看这三副对联,看懂了也就知道了成都人的生活、性格和思维,巴蜀文化的韵味在里面也体现得很充分。”宗性法师将他对此的感悟娓娓道来。他说:“成都号称休闲之都,也有人说它是旅游之都和美食之都,但成都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也应是每个成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宗性法师认为,这三副对联中,有两副都描写了成都人的豁达和休闲,“可是作为文化人,应该对‘休闲之都’做一个引导和定义,不要把它肤浅化,这样会带来负面的东西,休闲不是吃喝玩乐那么简单。”宗性法师表示,所谓“休闲”,是一种放松状态,也是一种修行境界,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成都老百姓这种闲散的生活习惯已融入他们的身体,这经过了3000年的遗传。

对于通俗文化,宗性法师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很多人觉得过去茶馆里的说书人,走街串巷唱小曲儿的很俗,可那些人才真正地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带到了民间。有些老太婆没上过学,但她们会教育人,很少和别人吵架,小孩要出门,她们就会叮嘱孩子别学坏啊,她们这些知识哪里来的,就是看戏听书来的。这就是早期的传媒。有个成语叫寓教于乐,把教化的作用隐藏在娱乐里,现在我们的社会只有娱乐很少教化,这样就很危险了。”

往昔

以前的梦想是当语文老师

宗性法师有句经典名言——佛就是生活。他认为,佛法说到底就是教你如何生活,“很多人生活一团糟,佛法就是教你怎么样合理生活,怎么样智慧的生活。智慧不等于知识,智慧不等于聪明,智慧等于从容和淡定。”宗性法师对记者如此说。

真正的智慧是柔。宗性法师引用了《易经》里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说:“这句话在我们的生活里太有用了,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如果你处处显示自己,强过自己,那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因为你太自我了。”

自担任文殊院方丈以来,宗性法师不光用自己的佛学感悟温暖了众生,他还加强了寺院规范化管理,同时也在开展扶贫济困赈灾慈善公益活动,着力推行以静心养性的“禅修营”。他还先后出访新加坡、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美国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关于佛学的学术会议,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近年来,宗性法师致力于唯识学传播、禅宗史研究等工作,先后出版论文集《问学散论》,学术专著《解密身心和世界入门》《改造生命的原理》,演讲集《生命是快乐的旅程》《做人做到人人都喜欢》《活着是一场修行——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有悟的人生》,及佛法与人生系列讲座丛书十余册。

虽然有着诸多卓越成就,可对不少普通百姓而言,文殊院的方丈始终是个神秘的高僧,因为宗性法师始终保持如此忙碌的工作状态,无暇接受媒体访问,而其低调淡然的处事风格更使得外界对他的了解知之甚少。

宗性法师究竟是如何与佛结缘的?出家之间他又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此前他鲜有对外提及,这次他终于向记者袒露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我出生于潼南县米心镇的一户普通人家。小时候的我很喜欢文学,以前我的梦想是当个语文老师。”

宗性法师17岁那年从镇上坐船去县城看望文学社老师,结果阴差阳错出现了一个小意外,从此他的人生之路发生了神奇逆转。

“我应该是上错船了,当时涪江起雾,那艘船莫名其妙地开到了遂宁。下船后我很迷茫,忽然想到遂宁有个观音庙,就想反正都来了,干脆去庙里逛逛。”那天是九月初一,去庙里烧香拜佛的人很多,有个僧人看宗性法师一直呆在庙里迟迟不愿离去,于是问他:“你是不是想留下当和尚?”宗性法师随口回了句:“你要不要嘛?”僧人又问他会不会算账。宗性法师说会,于是他便留在了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