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1-06 09:51:09

陈纬/文

迎春(国画) 陈之佛  浙江美术馆藏

牧童(国画) 李可染 浙江美术馆藏

  在吴冠中的艺术生涯中,与众多艺术大家有过交往。除了林风眠、陈之佛对他的艺术人生有过极大的影响,还有朱德群、熊秉明、李可染、石鲁等,吴冠中多次回忆与他们的交往和相互的影响。2009年,吴冠中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一批油画、墨彩画、速写等作品,其中的16件为他的师友作品,这些作品见证了他们对艺术创新不懈追求的足迹,弥足珍贵。

  吴冠中虽不是林风眠的入室弟子,但其中西融合的艺术新路对他影响很大,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深,因此也可以说吴冠中是林风眠的学生。中国画家吸收西方绘画主流的一般是写实手法,如徐悲鸿。但林风眠却取法自印象派等现代西方绘画精髓,如塞尚、高更、马蒂斯、毕加索等,是一条拓荒之路、孤独者之路。他给学生毕业纪念册上题的“为艺术战”,即是与庸俗战、与因袭保守战、与生搬西洋战之意。吴冠中认为,林风眠的画是抒情诗,蕴藏着深远的意境。

  抗战胜利后,林风眠回到上海,为吴冠中结婚画了紫藤小鸟,画面十分温馨轻松,没有平常创作的沉重。1961年,林风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一次展览,画的是高压线、幼儿园的儿童、捕鱼的渔民、收获的人们,也是欣欣向荣的场景。“文革”后,他申请出国探亲,与家人团聚。临行前,吴冠中赶到上海与恩师话别,林风眠对他说:“我到法国后,将尽力做点中法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出国前,他给吴冠中寄了一幅画,画的是苇塘和归雁,青蓝色调。吴冠中回复了四句诗:“捧读画图湿泪花,青蓝盈幅难安家;浮萍苇叶经霜打,失途归雁去复还。”

  在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合并于四川时,吴冠中毕业留校任助教,得到校长陈之佛的关爱照顾。陈之佛对他十分赏识,吴冠中在回忆文章中把陈之佛视作慈父般的恩人。1946年,吴冠中在南京结婚时,陈之佛是证婚人,并画了《迎春》作为贺礼。这一年,教育部选派百余名学生赴欧美留学,其中美术方面只有两个名额。当时,吴冠中以全国甄选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赴法国巴黎留学,开始了他艺术人生新的一页。其实,吴冠中一直不知道,当时参加笔试答题的批卷人正是陈之佛。关于吴冠中出国留学,还有一段绵延60年的感人故事。2006年春节,吴冠中收到来自南京的一封信,是陈之佛女儿陈修范写来的。信中说她找到了父亲1946年抄录的一份学生试卷,但未署名,问吴冠中是否知道此事。原来,当年陈之佛受委派评阅出国留学生美术史试卷,当他看到一份答得非常优秀的试卷时,禁不住用毛笔抄录了全卷,并给了最高分。事后吴冠中去看望老师时,陈之佛让他背诵了自己的答卷,这才对上了。但陈之佛并未告诉他自己笔录了这份试卷。60年后,吴冠中看到了恩师当年笔录的试卷,不禁感慨万千。

  回国后,董希文向徐悲鸿推荐吴冠中到中央美术学院任讲师。当时,他与李可染住对门。李可染十分重视写生,吃透传统,又探求新途。他的国画山水采用光影手法加强深远感,黑白相间,纵横交错,气势贯通。李可染常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力量打进去,又用最大的力量打出来。”吴冠中十分欣赏他的创新精神,还专门写文章分析其艺术成就。李可染对自己的作品十分严谨,从不当众表演。他送给吴冠中的《牧童》,开始并没有题款,在吴冠中选定后才躲到房间认真题了字。

  吴冠中很晚才认识石鲁,他们仅见过两次面,且都是在医院里。吴冠中十分欣赏石鲁,他的画面大都被归纳、统一在方与圆的基本构成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他的《转战陕北》从人物的身影到前山后山,大大小小的形体都基于方,形象中“大”与“方”的单纯处理迎合了“大大方方”的概念,产生磅礴的气势。方与圆两种基本形状的并存控制了整个画面并交错着向外扩展。这一特点来自陕北民间剪纸。

  熊秉明是吴冠中同科赴法国留学的同学,吴冠中学的是绘画,熊秉明学的是哲学,后来改为雕塑。在法国,他们是很好的朋友。1950年,他们曾为回国与否进行了彻夜长谈。据他们回忆,当时讨论的焦点是:技巧没有成熟,不能得以依赖,如何回去开展工作?抽象的纯粹技法是不存在的,得投入生活创造自己的技巧,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们讨论到第二天凌晨7点,熊秉明很疲倦就回家睡觉去了。熊秉明后来说,一觉醒来已是1982年,32年没有再见面。他说,这30多年仿佛是那一夜谈话的延续,两人的命运已经判定,无论是吴冠中还是他,“都从此依了各自的才能、气质、机遇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艰辛取得不同的收获。当时不可知的、预感着的、期冀着的,都或已实现、或以幻灭、或已成定局,有了揭晓。醒来了,此刻,抚今追昔,感到悚然与肃然。”回国后,吴冠中做了他们讨论话题的探路者。他曾给熊秉明写信,在信中说:“今生我们恐怕已不能见面,盼我们的作品他日相晤,待它们去互吐衷肠吧!”后来,熊秉明送给吴冠中两件雕塑,一件是鲁迅浮雕像,是熊氏1999年为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留欧同学会赠送作品的初稿;另一件是铁铸的牛。巨大的铁牛雕塑现在南京大学校园,塑造的是鲁迅孺子牛的精神。两件作品都与鲁迅有关,鲁迅是吴冠中一生最为推崇的人。

  1935年,朱德群与吴冠中在杭州学生集中军训营相识,朱德群带他参观国立杭州艺专,使其爱上这所学校。当时,吴冠中放弃浙江大学高工学籍,投考艺专。朱德群与他从杭州到重庆,再到南京,10余年志趣相投。1947年,吴冠中考上法国公费留学,朱德群去了台湾。1955年,当朱德群来到法国巴黎,吴冠中却已回国。在国立杭州艺专时,朱德群与吴冠中都向潘天寿学过中国画,潘天寿的艺术风格对他们影响很深。朱德群的油画蕴含中国山水画气韵生动的美感,他的抽象绘画总让人有故国之音、乡土之色,抽象而又具象。吴冠中说:“朱德群画面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动,每幅画都是一部运动的和声,他将运动的节奏之美统一在和谐的色调之中,让人隔着水晶看狂舞而听不到一点噪音,粗犷的力融于宁静的美。”朱德群的作品大都无题,都是别人命题,只有一幅画是他自己命题的,便是《怀乡》。

  吴冠中与他的师友都怀有“为艺术战”的精神,他们是现代艺术的拓荒者,共同筑起了20世纪中国美术最亮丽的一片天空,在中国艺术史上熠熠生辉。在吴冠中诞辰百周年之际,缅怀他们为我们留下的丰厚的精神财富,虽然他们离我们远去,但他们高大的背影告白历史: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