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 话剧《牛天赐》讲述“北平少年蹒跚史”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1-05 09:10:42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刘淼

  话剧《牛天赐》海报

  为了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改编自老舍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的话剧《牛天赐》将于12月25日至29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

  该剧由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抓马艾克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大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北京朴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方旭、陈庆、崔磊编剧,方旭导演,青年相声演员郭麒麟与搭档阎鹤祥领衔主演,为观众呈现出一部“北平少年蹒跚史”。

  寸楷含幽默 写就北平少年蹒跚史

  作为蜚声中外文坛的文学大师,老舍一向以幽默诙谐的独特风格著称。老舍的幽默带有浓厚的京味儿特色,特别是对在生活中挣扎的弱小生命充满了悲悯的情怀。老舍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语言风趣生动,故事笑中含泪,在看似庸常的生活中以北京人独有的表达方式带给读者别样的喜剧,使幽默更具深厚的思想底蕴,形成一种丰厚的内在力量。《牛天赐传》便是他风格日趋圆熟的代表作之一。

  1934年,老舍在山东济南执教的间隙写下了长篇小说《牛天赐传》。小说讲述了一名刚刚出生的婴儿被遗弃路边,被本无后嗣的牛家收养,取名“天赐”。牛天赐的养父牛老者,是个有着若干店铺和房产的商人,一心想把牛天赐培养成一个精明的商人,承继家业;养母牛老太太,则是出身官宦之家的妇人,一心想把牛天赐培养成为一个“官样”的儿子,以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事与愿违,“拐子腿”和“私孩子”两个标签让牛天赐在成长道路上不断感受到周遭世界对他的歧视和冷落,“想象”成了牛天赐抵抗的唯一工具。“想象”让牛天赐在自己的世界里得以喘息,却也阴错阳差地让他背负了对于自己养父母死去的愧疚。于是,一个既不“官样”,也不“体面”的“民国文艺小青年”就这样在时光的步履中蹒跚成长起来。

  方旭挑战老舍最难改编的作品

  话剧《牛天赐》是著名戏剧人方旭继《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离婚》《二马》《老舍赶集》之后,第六次改编并导演老舍的作品,也是小说《牛天赐传》首次被改编并搬上话剧舞台。

  老舍一生佳作众多,历来是京味儿题材创作的宝库,《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作品多次被改编并搬上荧幕和戏剧舞台,《牛天赐传》却从未被其它艺术形式所演绎过。《牛天赐传》以全知视角,细腻而生动地讲述了牛天赐从婴儿到成年的成长经历,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但也成为二度改编过程中的最大难点。因此,《牛天赐传》也被认为是老舍最难改编的作品之一。

  9年的创作历程中,方旭先后将5部老舍的作品改编并搬上舞台。凭借着他对北京传统文化以及京味儿的熟稔,以及改编过程中对于新旧结合的精准把握,方旭成功地为老舍作品与当下观众之间搭建起一道交流的桥梁,被老舍先生之子舒乙誉为“懂老舍的人”。

  《牛天赐传》讲述的是一百年前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但在方旭看来,这部小说在今天仍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人人都是牛天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不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发生本质的改变。我相信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话剧《牛天赐》编剧、导演方旭(右)与领衔主演郭麒麟(左)。 何桓 /摄

  “全男班”三度集结 郭麒麟首登话剧舞台

  话剧《牛天赐》将延续方旭一贯的“大写意”戏剧风格,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以当代视角对老舍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并邀请王琛、胡天骥、刘钊、阿宽、周飞、胡水等艺术家加盟,在舞美、服装、音乐等层面进行大胆尝试,旨在以现代审美角度营造全新的老舍印象,打造一部既充满极简美学,又具有丰富想象力和趣味性的当代话剧作品。

  在本次创作中,方旭首次尝试以“人偶结合”的表演方式,构建出外在形象与内心感受的双重表演空间。

  在演员选择上,相声演员郭麒麟、阎鹤祥将首次登上话剧舞台,郭麒麟更是勇挑大梁,在剧中饰演“牛天赐”一角。接受这样一个“横跨0至19岁”的高难度角色,无疑是他在表演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和突破。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阎鹤祥对京味儿文化、京味儿戏剧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本次与方旭的合作,被他称为一次“戏剧圆梦”。

  此外,何靖、赵震、刘欣然、秦枫等实力演员倾情加盟,组成“全男班”阵容。在《二马》《老舍赶集》中,方旭向观众证明了“全男班”的舞台魅力,此次第三度尝试,旨在进一步探索舞台表演中“写意化”表达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