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针灸式设计焕活百年梨园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0-31 10:22:02

李亦奕/文

  在江苏泗阳县果园村村民心里,今年的8月有两件值得期盼的事情:一个是甘甜多汁的泗果梨正待成熟,另一个就是上百名国内外建筑学院的师生要为他们盖15个“梨园小屋”。经过为期18天的建造,一座座林间小屋掩映在梨园之中,“爬梯剧场”“竹里馆”“凳子剧场”等创意建筑极富雅趣,游客和村民可以在这里休憩、吃茶、看剧,体验果蔬采摘和售卖的乐趣。

  借助一场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在历经了楼纳、德阳、夏木塘三届建造大赛的沉淀,“2019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选择在泗阳“百年梨园”内展开实地建造。它以“梨”元素为核心,从当地的梨果产业出发,在不影响基地原有果树、民居的基础上,设计并建造出一个约百平方米、功能多样的“梨园小屋”,串联起百年梨园的地图式流线,探索设计和产业联动下的乡村振兴途径。“如何融合当地环境、建造一个可以为当地所用的作品,体现建筑的逻辑和关系,为环境提供一种或多种可能性”是设计团队着重考量的方向。对此,15组参赛作品以不同的切入点做出回应。以三组一等奖作品为例。

  “芳木为邻”:

  模块化的诗意

  东南大学与都灵理工大学联合团队的作品“芳木为邻”以设计的力量对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等进行针灸式的提升。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果园村大地景观中最为明显的矩阵式特征:梨树林、桃树林、苹果树林、匍匐作物的水泥桩矩阵。“我们从中提取了模块化结构的概念,以反映和适应周边矩阵式的大地风貌。这一概念可以在基地内自由地复制,创造出一个新的逻辑系统,同时可以扩展出无数形状。”指导老师鲍莉介绍,这一设计手法让整个作品以“木质像素”为基础,解释了景观的形态和其中的高度变化,同时也能够适应不同的功能用途和空间配置:模块结构元素组合提供了创建家具/墙壁/露台/屋顶的可能性,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功能,如休闲空间、休息空间和零售空间。

  如何在扎根于本土文化的同时,实现设计焕活场所记忆,引导产业升级,振兴乡村未来?阵列语汇源于场地特质,模块化适应带来在地性,可变体系与人的活动结合带来了更多可能。由此,一种可适应的、模块化的、可推广的体系以“果品售卖小屋”的形式根植在这片土地上。

  “竹里馆”:

  节点设计带动村民共建

  华南理工大学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研究院联合团队的作品“竹里馆”,位于村口停车场,以板为叶,以竹为茎,建构起村口的一片竹林,承载着村民对“村口大树”的一切想象:它是日常休憩的节点,是村口集会的场所,是水果展销的窗口,是接待来客的铭牌。通过三片墙体围合出的三个广场分别对应着集会、休憩、对外活动三个功能,整体混凝土板作为搁架系统,将装置塑造为具有活力的水果展销平台。据了解,大赛评审当天,“竹里馆”就作为水果展销会场投入使用。在主墙面上放置了许多苹果和梨,在另外两个平台和墙面展示联合团队在预制与搭建过程中所使用过的工具和照片。

  强调建构体系的产业化和可推广性,采用和村民共建的方式,利用普通村民都可接触到的材料与技术,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完成装置节点的预制。由于方案的快速推广与适应性,并以家具、装置、建筑等形式呈现,真正将建造技术带往乡村,为其带来新的可能性。指导老师熊璐认为,总体而言,“竹里馆”完成了设计团队所期望的价值:它是一个村民共建的体系,是一个简易可推广的体系,是真正可以将岭南建构技术带到乡村的体系。

  “方间梨楔”:

  极简地焕活生态空间

  昆明理工大学与斯洛伐克技术大学联合团队则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生活理念为灵感,其作品“方间梨楔”回归极简的空间操作手法,在梨园一隅置入极简生活体验装置。指导老师Matthias Marcel表示,该方案以乡村建筑的实用性为出发点,根据旅游淡季和旺季的特点赋予综合性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它采用最简洁的形式,只用钢和木两种材料,形成三种空间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