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走进长三角“高颜值”公共文化空间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0-18 14:45:50

  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征集到苏浙沪皖324份参赛案例,目前205个通过预审

  “高颜值”公共文化空间丰富城市文化生态 

  本报记者 张熠 见习记者 侍佳妮

  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勾连着生活于此的市民对这座城市的美学记忆。正在进行的2019“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于7月15日启动,旨在发现和推出一批基层文化空间“美”“好”“新”的典范案例,现已征集到来自苏、浙、沪、皖的324份参赛案例,较首届大赛增长近三倍。目前205个案例通过预审,涵盖基层文化空间、公共阅读空间、商圈文化空间、文博艺术空间、跨界文化空间和美丽乡村文化空间等六种类型。

昊美艺术酒店外景,酒店与美术馆艺术商店相接。

  耳目一新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由商业主体开拓的首家夜间美术馆、改头换面的社区活动中心,都在细微处丰富着上海的文化生态。若将目光投向长三角,杭州的乡村学校、苏州的水乡民宿、扬州的古城书店,更以风格迥异的巧思装点着城市的公共空间。“功能性、审美性、公共性是公共文化空间未来发展值得关注的趋势。”正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顾问蒯大申所言,空间设计的“高颜值”标准,是对地方文脉的传承和审美风格的锤炼,“它的公共性,不仅体现在空间的开放度,也是公共参与和公民意识培养、促成社区认同及文化认同的平台。”

  借大赛契机,记者走进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多家既“高颜值”又颇具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实地探访这些空间中的文化生活。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由旧厂房改造而来。

  美术馆

  “烟火气”和“奇妙夜”

  “粟上海”回应社区的细节、生活的细节;“夜间美术馆”希望融入艺术展览、策展人与艺术家驻留项目、艺术公寓、艺术品商店、图书馆等概念,营造一个艺术社区。

  在愚园路居住的魏阿姨,最近把逛美术馆列入招待老朋友的清单,“有时买完菜、吃完饭就上来看看,这个空间很漂亮,拍照很灵的。”愚园路1088弄,诞生不久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以一种颇具“烟火气”的姿态迎来各种年龄层次的参观者。

  粟上海社区美术馆位于二楼,以展示社区、街区文化为特色。一楼是附近闻名的“愚园公共市集”。正值午饭时间,网红“耳光馄饨”、老面馆、“老字号”泰康食品人头攒动,不大的铺面里,几张小餐桌加上热腾腾的面食,是周围居民最熟悉的场景。沿着木楼梯登上二楼,穿过泼墨长廊便来到美术馆,一墙之隔,瞬时由喧闹踏入幽静。

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的阅读空间。

  参观粟上海社区美术馆,更像是一场巧遇。这里的展览多是与愚园路、与街头巷尾有关的里弄记忆。“社区美术馆注重社区视角,虽然空间不大,但小而美。”策划运营方、CREATER创邑品牌及会员中心总经理许引兰说,在社区美术馆的公共空间里,人人都能参与艺术创作,“即便只带来一点点变化,都是美的培育。”就像菜场的马赛克瓷砖,留存的是宿舍楼时期公共浴室的风格;“粟上海”期待在一个公共空间中,回应社区的细节、生活的细节。

  另一家坐落于张江科学城酒店旁的昊美术馆是国内首家夜间美术馆。每个夜晚都有不少艺术爱好者,逆着人流走向这座运营至22时的美术馆。“夜间美术馆不缺观众。”副馆长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