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培根铸魂写华章 守正创新出精品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0-18 09:01:25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叶飞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中,交响乐与舞蹈《渡江 渡江》演出场景。陈曦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新的里程碑,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是指导新时代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它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5年来,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事业发展欣欣向荣,队伍面貌焕然一新”。

  创作导向更加鲜明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5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并在实践中激发出强大正能量。广大文艺工作者重拾深入生活、潜心创作的优良传统和良好风气,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文艺创作方法,深入生活的主动性、为人民创作的自觉性不断增强,深入采风创作的越来越多、长期扎根基层的越来越多、反复深入生活的也越来越多。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系统各创作单位每年开展创作采风、结对帮扶等活动约1万项、参与的文艺工作者约10万人次。在这个过程中,推出一批接地气、有筋骨、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和创作人才;同时,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通过搭建展演展览平台、降低票价、大力开展惠民演出活动等多种措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2018年,各级文艺表演团体赴农村演出178.82万场,占总演出场次57.2%,有力地更好服务了更广大的基层群众。

  精品意识深入人心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5年来,攀登艺术高峰、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成为文艺界的共同追求,并形成了强大感召力。广大文艺工作者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摈弃浮躁、聚力凝神,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原创力得到显著提升,创作热情持续高涨,观念更加开放、方法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广阔、形式更加多样,戏剧、戏曲、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各门类普遍呈现日益繁荣态势。

  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创排了一系列重大文艺演出,比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音乐会《信念永恒》、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等。在这些重大文艺晚会的创排演出过程中,文化和旅游部系统的参演艺术院团和艺术家,发挥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精益求精、不计名利,很好地展现了文艺工作者的艺术追求和精神面貌。

  文化和旅游部还充分发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等创作项目和中国艺术节、文华奖评奖等重大奖项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出了京剧《西安事变》、话剧《谷文昌》、豫剧《焦裕禄》、淮剧《小镇》、秦腔《王贵与李香香》、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沙湾往事》、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沂蒙山》等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向艺术“高峰”不断迈进。

  文化自信愈发坚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5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和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实施了戏曲振兴工程,开展了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基本摸清戏曲家底,实施京剧像音像工程、“名家传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