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10月12日电 题:舞台上的山西魅力:地方戏曲诠释三晋文化
作者高瑞峰
眉户、上党落子、耍孩儿等稀有剧种展演,“梅花奖”演员精品集萃,王爱爱等戏曲老艺术家轮番登台,“杏花奖”剧目评比……历时20天的第二届山西艺术节上,众多底蕴深厚、新颖独特的地方戏曲,诠释着三晋文化。
经典戏曲剧目多取材山西
《西厢记》《杨家将》《赵氏孤儿》等中国经典戏曲剧目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故事的演绎多与山西有关。
资深戏迷苏林和说,《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的普救寺,位于山西永济市西厢村;《杨家将》系列剧目的故事发生地多在山西雁门关、金沙滩等地;传统剧目中的《苏三起解》《打金枝》《下河东》《赵氏孤儿》等故事或人物,皆与山西有关。
山西省地方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宋金时期,杂剧、院本、诸宫调出现后,演出场地由平地登上戏台。公开资料显示,山西现存元明清时期的古戏台约有3000座,位居全国前列。
晋剧《关公》演出现场。主办方供图山西戏剧网的站长王嘉介绍,上世纪80年代,山西戏曲剧种多达50余个。2016年,原国家文化部“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据显示,山西现存剧种38个,已有10多个消亡或离开舞台。
面对此困境,山西官方通过实施“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和“四大梆子振兴工程”等措施,激发山西戏曲的生机与活力,一改“打不完的金枝,算不完的粮”(《打金枝》《算粮》,晋剧传统剧目)剧目匮乏局面,创作出《傅山进京》《平城赋》《太行娘亲》等一批讲述山西本土故事的新剧目。
10月8日,获得第十六届山西省“杏花奖”的8部新剧目作品中,有5部取材于山西:上党梆子《郝经》、蒲剧《铁面御史姚天福》、上党落子《魏拯民》、晋剧《关公》《泥火情》,分别取材于山西籍历史和近代名人及民间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戏曲方言、俗语展示地域文化
地方戏曲凝结着流传区域的民风习俗,唱词中多用该区域方言的俗语、谚语。戏曲艺术主要表现手段是“唱、念、做、打”,“念”是当地方言的音韵,“唱”是便于方言音韵表情达意的声腔体系。
晋语方言用叠音词较多,如对坝坝、圪梁梁、山沟沟、洋码码等。上党梆子《太行娘亲》唱词中,“粉嘟嘟、嫩生生、圆滚滚,他就是我的心肝宝贝铁蛋娃”,就用了晋语方言中的特征词。
晋语方言保留有不少古音字,如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