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执掌音乐节
2018年6月26日,著名指挥家余隆宣布辞任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专职艺术委员会主席,二十年来从未轮换过的艺术总监一职交到了时任联合节目总监的邹爽手中。从2012年起,邹爽开始参与音乐节的艺术创作,2016年正式加入音乐节。用余隆的话来说,几年来,邹爽和她的“新锐单元”像“风一样改变了音乐节的思维”:看歌剧何必正襟危坐?你可以拿着“份子钱”,化身宾客参加一场热闹的婚礼(歌剧《奥菲欧》),也可以跟随“小狐狸”在城市的夜色中奔跑冒险(歌剧《小狐狸》)。今年,音乐节又把一场特别的音乐会搬到长城脚下,最前沿的VR技术也将为观众带来全然不同的音乐体验。在她的手中,古典音乐总能玩出新的花样。
邹爽对“新锐”的关注,与她的成长和求学经历相关。邹爽在音乐世家长大,留学英国时,读过商科,学过电影,做过歌剧的多媒体设计,更是一名相当出色的导演。与许多“80后”一样,邹爽自称“斜杠青年”,“总是学着这个又干那个,不管什么都想尝试。”在这个层面上,引领风潮二十余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选择邹爽,并不是偶然。
艺术总监并不一定是音乐家
记者:您接任艺术总监有一年时间了,各方面的感受如何?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邹爽:各方面步入正轨了,跟团队的互动、合作都更熟悉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之前,我以为这一年中的困难会特别多,因为音乐节的时间不长,场地也有限,要最大化地去做很多很多的节目,这么多的演出,怎么往里塞?另外,别看音乐会就用几个灯,背后整个搭建的流程非常复杂。音乐节的团队不是制作公司,我们的合作者来自四面八方,每年各个项目都像码棋子一样,这个过程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艺术总监”的职位很高,但做的都是脚踏实地的事。像10月4日在水关长城策划的《追梦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