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戏曲文化周:用流行方式推广古典聚人气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0-11 09:30:30

韩浩月 /文

  在刚过去的国庆节,“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用7天时间在北京园博园举行了超过370场的演出,共吸引了近19万名游客入园看戏。“戏曲周”落地“梨园之乡”北京丰台三年来,不断发掘新的玩法,使得中国传统戏曲在更年轻的群体中落地生根,让人们进一步看到了传统戏曲的复兴。

  先看今年的“戏曲周”做了哪些工作。今年国庆档三部献礼片电影口碑票房双丰收,“戏曲周”也借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围绕这一主题举行了多场活动,百余首经典爱国歌曲,为“戏曲周”赚足了人气。此外,与以往传统戏曲“演员台上演、观众台下看”不同,这次“戏曲周”推出了快闪、巡演、票友大赛等互动性很强的活动,让观众们有了亲身参与感,无形中成为了戏曲的粉丝。

  戏曲与游园的结合,是今年“戏曲周”的最大特点,在相关报道中,出现了“精品线路”这样与旅游与游乐场紧密相关的关键词。“精品线路”分为三条,老中青各占一条,这种定制性质的观赏路线,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群提供了省心的选择,对戏曲了解的多寡,都不影响游客亲近戏曲的可能性。

  对于传统戏曲持有保守态度的人来说,可能不太能接受旅游概念掺和到戏曲表演当中,但一个戏曲进入现代人生活、成为城市文化组成部分的时代,已经不可阻挡地到来。这是多年来戏曲从业者、文化管理部门不断努力尝试的结果,也是新观众群想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结果。戏曲的精华与其瑰宝的性质不会变,但与戏曲相关的推广,一定要发生一场巨变,才能够使得古老的艺术得以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当中延续生命。

  用流行的方式推广古典戏曲不跌份。在梅兰芳时代,这位京剧大师就意识到了京剧的外在呈现方式,尤其是传播方面的多样化,都要进行创新尝试。“梅派”的影响,以及在美国推广京剧获得的成功,都是“求变”的结果。梅兰芳之子梅葆玖也曾说过,“京剧需要不断创新,虚拟影像、立体音效、LED展示等现代科技方式和手段完全可以为京剧服务。”

  2017年8月,中央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有条件省区市的学生们拥有了每年都可以免费看戏的机会。以免费为基础展开的校园戏曲普及,展现了一个很好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