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文
在京剧的鼎盛时期,并没有导演这一角色,导演的职能被剧作家、创腔者、名角甚至班主、乐手等分担,以至于部分人根据对传统京剧演出模式的观察梳理,认为京剧不需要导演。当京剧从相对传统、古典的形态而步入现代,专业分工日趋细化、表现形式日趋丰富、观念表达日趋深邃,导演就成了必需的角色,不少从事其他艺术形式创作的导演也加入到执导京剧的行列中。笔者认为,如果处理得当,跨界执导京剧是好事,但操作起来需要谨慎。
人们常说,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是功夫艺术,观众看的是角儿的“玩意儿”。这种看法没有错,但放在今天,显然不够全面。当今观众视野开阔,单纯的功夫早已不能满足其审美需求,仅仅试图以功夫娱人,甚至是京剧的一种自我矮化。除了演员的技艺,观众还希望看到更精美的呈现形式、更连贯的戏剧逻辑、更饱满的情感浓度和更深刻的思想表达,这就需要导演统筹把握全局。
目前的京剧导演,许多是京剧演员或京剧其他工种转行而来,他们的优势在于对京剧艺术的规律和京剧行业的规则、规矩非常了解。也有一些执导京剧的导演是从事话剧或其他艺术形式的导演工作的,这些跨界而来的京剧导演往往视野开阔、创意大胆,导演手段上也更加丰富。不论何种艺术形式,一旦形成封闭的小圈子,成为所谓“内行”的自娱自乐,那么该艺术形式的未来便不容乐观。跨界导演的加入以新的视角和眼光审视京剧、创作京剧,为京剧舞台带来新鲜感,带来不同的戏剧观念、戏剧样式的碰撞融合,突破了京剧圈某些或明确、或暧昧的规则,对京剧的发展创新不无益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导演是何种专业背景,执导京剧都必须抓住京剧之本体,充分了解并尊重京剧的艺术规律,熟知京剧的音乐、表演、流派等,充分发挥京剧的优势,以实现塑造人物、讲述故事、表达思想的艺术诉求,不能以其他艺术的规律或所谓的“普遍规律”硬套京剧。比如,许多艺术形式尤其是新锐艺术形式,时常被导演拿来表达某种哲理思考,相比之下,京剧更适合表达人情世故、微妙情感。再如,对话剧来说,全剧的看点往往是情节矛盾冲突最为尖锐之处,而对京剧来说,一台戏的重头常常是那些抒情性、诉说性的唱段,这些唱段未必推动情节发展,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诸如“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之于《四郎探母》,“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之于《锁麟囊》等。京剧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殊之处很多,执导京剧,必须对此有充分考虑。
目前,个别导演跨剧种执导的现象比较突出,随之而来的是不同剧种的作品风格近似、“一道汤”的现象也比较突出,这是需要加以调整和克服的。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