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洪伟成
记者从上海电影家协会获悉,中国第四代导演、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原主席吴贻弓于14日7时32分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0岁。
图片来源:北青网
吴贻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12月生于重庆,1948年随家人定居上海,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同年回沪工作,历任导演助理、副导演、导演。1984年起,先后出任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上海电影总公司经理、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电影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艺术总监、上海影城主任,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 。曾任中共第十四、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参与创办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主要电影作品有《我们的小花猫》《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月随人归》《阙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城南旧事》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和第2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 ,《阙里人家》获得广电部优秀影片奖最佳导演奖 。
2012年,已与中国电影、上海电影相伴60余载的吴贻弓获颁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终身成就奖。当时,他发出由衷感言:“有人说我是理想主义者,片子里到处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以前常说,金色的童年、玫瑰色的少年,青春年华总不会轻易忘记,常常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我们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理想、信心、诚挚的追求、生活价值取向、浪漫主义色彩等等,总不肯在心里泯灭。”自从随父母迁居上海,吴贻弓的生命就与这座孕育了中国电影的城市紧密相连。他和亲人们一同迎来上海解放的喜讯,又在大学毕业后承继了海派电影的文化气息,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和突飞猛进。他拍《流亡大学》,鼓荡抗日壮歌的激情;他给《少爷的磨难》当总导演,与张建亚一起以喜剧讽刺金钱至上;他在《阙里人家》《月随人归》里,注入对传统家庭伦理的深入思考......
回顾自己的创作心境,吴贻弓曾用“共和国情结”5个字加以概括:“归根结底,我们的内心情结还是很单纯的‘共和国情结’,我们总把新中国看得很理想、很美好、很亲切,并千方百计想把这种情结投射在银幕作品中。”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