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张桂铭艺术大展”上海开展:具象与抽象之间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9-12 14:43:03
中国文化传媒网  李亦奕展览现场

作为”新海派“绘画代表人物的张桂铭,五年前倒在画案上溘然长去,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在80岁时举办艺术大展。为了完成老艺术家的生前夙愿,刘海粟美术馆携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于9月4日推出了“张桂铭艺术大展”。展览汇集了张桂铭不同时期的近百件艺术精品。

毕业于浙江美院的张桂铭,有着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从《画家齐白石》等作品中不难看出,其被划归为浙派人物画家实至名归。上世纪80年代,在“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下,张桂铭开始了自己的变革之路,他从米罗、马蒂斯身上吸收养料,东方花鸟画中经常出现的飞鸟、葫芦、石榴等元素经过打散重组式的变形、构成,在不断的拆解、重叠、分割和组合之后,以绚烂的纯色来勾勒、强调,正是这转变,让人们欣喜地看到了一种融汇中西绘画精髓的传统气派和现代风貌。

藕花深处(国画) 1995年 张桂铭

石榴(国画) 2008年 张桂铭

天地悠悠(国画) 2001年 张桂铭

经历了变革,张桂铭的作品变得纯粹、简单。他放弃了立体造型对三维的追求,转而把花儿、鸟儿和间或出现的人物并置于二维平面,通过对图案的布局来进行纯粹而本真的艺术表达。同时,他用绚烂的色彩来抓人眼球,丰富人的想象,激发人的感情。正如古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明亮轻快的色泽充溢着诗人愉悦的感情,凝重灰暗的色调则寄寓诗人伤感怨悱的意绪。这两者的结合,被郎绍君先生评价为“张桂铭走到了具象艺术的边缘,在抽象艺术的门前停住了”,正是这具象与抽象之间的一线之隔,让我们看到了张桂铭对自身绘画语言的自信和把控力。

齐白石有一段画论被艺坛多次提起:“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字面解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可以理解为绘画作品不能不“像”,画什么东西不像什么东西,这是对观者的欺骗;但又不能拘泥于物的“象外”,而应该抓住其特有的本质,发挥艺术想象,或突出、或夸张,融入作者的情趣思考。以这个观点来观照张桂铭的作品,无疑是能看到这个“妙”之所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