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动画片:民族风引领创作时尚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9-11 14:21:41

  【文艺观潮】

  作者:王黑特(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日的影视行业,传统文化题材动画作品显得格外亮眼。中国原创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以47亿元票房荣登中国电影市场排名亚军的宝座,还燃爆海外市场,在澳大利亚上映首日就创近10年华语电影在澳开画最高票房纪录。不仅如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录片、动画片展播片目中,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中国神话故事》《八仙过海》等多部动画片创新性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经典故事的讲述中潜移默化地传递民族精神,实现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动画,近几年呈现出别样的发展面貌。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到《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大禹治水》,再到《姜子牙》《八仙过海》《愚公移山》《中国神话故事》,越来越多的创作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入题,一笔一画勾勒出中国动画产业的崛起之路。这些作品的出现,既是创作者技术积累、文化积淀和艺术积蓄的结晶,也是多年来中国动画界积极探索开拓的经验集合,还是近年来中国动画创作以每年平均50部左右动画电影以及8万多分钟电视动画的体量不断滋养着观众审美经验打下的坚实市场基础使然。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资料图片

  选材视角的回归为创作开辟全新发展空间

  重新审视中国动画的发展史,我们发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题材的国产动画曾在国内外享有盛名。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诞生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等或从中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中取材,或采用剪纸、水墨等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审美底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世纪之交时,这一良好的创作风气却有所减弱。创作重模仿轻原创,形式热闹却内容浅显,类型单一且风格趋同,无论是剧情还是场景,中国元素越来越少,有的作品甚至看不出是国产动画。这种现象引起了当时中国动画人的关注。他们意识到,动画不仅要给人营造视听愉悦,还会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必须提高原创能力,增加民族特色,用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作品激发观众的归属感、自豪感。在这种创作思路引导下,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应运而生,以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表现手法深挖蕴藏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之中的深刻精神内涵和丰富审美经验,实现了票房口碑双丰收,让传统文化题材再次成为创作热点,为国产动画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纵观近几年不停刷新市场成绩和口碑纪录的优秀国产动画,无一不是巧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经典故事形象,有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塑造出一位侠肝义胆的东方武侠英雄;《大鱼海棠》的故事创意源自《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