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台湾喜剧能否“生猛”依旧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9-10 08:37:26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刘妮丽

  9月5日,先锋戏剧《三人行不行》在北京隆福剧场上演。这部由已故台湾剧作家李国修首创的戏剧,从1987年上演至2018年,在我国台湾巡演逾400场,以其幽默搞笑的表达方式、悲喜穿插的故事情节,备受观众欢迎。今年,该剧登陆大陆舞台。

  《三人行不行》的原始构想来自传统的三口相声,由两男一女3位演员分饰30个角色。在人物的快速转换中,演员将声音与肢体的多元性发挥到极致,只运用4张折叠椅与3张高脚椅,演绎6个不同生活片段,探讨都市中错综诙谐的人际关系与荒诞的城市生活。该剧大陆版导演张一弛介绍:“30年前的先锋剧就是这种特色,体量小,跳跃性强,没有线性发展剧情。但今天回过头来看,30年前的戏依然可以用‘生猛’二字形容。”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部戏借助演员本身的特质以及表演力、表现力、爆发力,对于人物之间、喜剧节奏的掌控能力是极度的考验。在舞台上不断借由演员的表演能量让观众在短短80分钟至90分钟之内不断受到冲击,这种冲击是愉悦的、爆笑的、不可思议的、令人赞叹的。

  《三人行不行》延续了李国修的戏剧理念。自1986年李国修创办台湾屏风表演班以来,其代表作品有《三人行不行》系列、《半里长城》《京戏启示录》等。屏风表演班历年来在台湾剧场中就一直有创新,很多做法也被台湾剧团效尤。比如,在屏风表演班的戏剧中,经常让一个演员饰演数个剧中的角色,如在《三人行不行》系列中的《OH!三岔口》中,由3个演员去饰演12个角色。1993年,《征婚启示》首演,李国修一人分饰20个角色。李国修所追求的戏剧艺术,正是这样认真地演戏,“严肃”地搞笑。

  李国修笔下没有大人物,全都是将台湾底层生活中各个族群的人放到大舞台上。他写市井小民,写在时代洪流中生存、挣扎的普通人,这样的笔触在当今的台湾几乎无人能及。

  屏风表演班的另一个特色是戏中戏。《京戏启示录》《女儿红》《西出阳关》等作品都是这类代表作。这几个戏以台湾为主体视角,讲述迁居到台湾的士农工商兵各个阶层的故事,当这些人长大以后,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世来历、家族民族的感想越来越多,在弹丸之地的宝岛台湾,他们有许许多多的反思,这样的戏剧创作是在时代变迁冲击之下产生的。

  再如屏风表演班大戏《京戏启示录》,其主要讲述京剧的传承,背后的隐喻就是,有一天如果没办法传承,如果京剧没落了呢?这部戏将京剧本身具有的时空穿越流转和人物角色跳脱通过舞台的不断转换嫁接过来,使全剧的架构丰满合理。1996年《京戏启示录》推出之后,其艺术水平之高、情感之动人,可谓直捣人心。很多戏剧人都很盼望可以在大陆重新把《京戏启示录》做起来。该剧时时点缀着耍宝搞笑的讨喜手段,但深沉严肃的底色令观众在笑的同时也无不掬一把辛酸泪。“在剧场里看到观众流泪,这眼泪就像珍珠或黄金一般宝贵,话剧不动声色地煽情,这种情感埋藏在观众内心,可以不时拿出来。而现在这种机会越来越少。”张一弛表示。

  台湾导演樊光耀发现,近年来,大陆的戏剧规模越来越大,项目越来越多,台湾戏剧规模却越来越小,观众越来越杂。“以前我们还可以以小众为区分,现在区分不了了,你不知道观众从哪里来,哪些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戏,一部戏有哪些观众来看,或者有没有观众来看。”

  但樊光耀也表示:“不管是台湾戏剧还是大陆戏剧,终归就是戏。两岸文化是水乳交融的,其中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比如,《暗恋桃花源》在大陆演出12年之久,观众没有任何文化隔阂。好的艺术作品能让不同地域的人产生共鸣。

  “我愿意做一些小而美、美而精的作品,让在意戏剧艺术的人知道,戏剧虽然是一项娱乐活动,但不仅仅是娱乐效果。”张一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