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双刃”效应:片花、真人版及跨文化冲突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9-05 14:24:58

金涛 /文

  21年前动画版《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

  迪士尼新片《花木兰》未映先热,借助法国女足世界杯的决赛,预告片全球首发即掀起话题:一分钟的短视频,创造了影史24小时内预告片关注度排行第七的纪录。更耐人寻味的是东西半球的两极反应:中国人质疑“服道化”不在线的失实,美国人吐槽“木须龙哪里去了”的不解。看来,真正读懂光影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还要等待5个月。

  从南北朝民歌、动画片到真人版电影,花木兰的IP价值被反复解读,从汉家女儿、迪士尼公主到美式超级英雄,花木兰的角色内涵也已被层层赋义,花木兰走向全球后,要从文化上理清血缘,成为一件难事。但是,“花木兰”电影所引发的争议绵延20余年,表明它触及了跨文化叙事和传播的深层问题,诸如当代价值如何从传统经典中萃取、本土叙事如何从全球语境中突围、中国元素如何从多元文化中彰显等。

  迪士尼作为东西文化交往的“触媒”,在当前东西方资本、制度和意识形态加剧碰撞的全球背景下,它对跨文化的角色诠释和主题演绎,也无时无刻不在受到考验。和20多年前相比,此次《花木兰》预告片引起的全球空前吐槽,笔者认为,有三点启示值得回味。

  预告片:细节的放大

  《花木兰》预告片首发当日,24小时内于全球拿到1.751亿点击,位列历史第七,仅次于《复仇者联盟4》(两款)、《复仇者联盟3》(两款)、《狮子王》和《小丑回魂》预告片。迪士尼一向重视预告片,算计每一部电影预告片的首发,比正片首映还精心。

  预告片,即片花。原本贴在正片之前,旨在吸引观众的“附带品”,如今已成好莱坞新的营销战场。好莱坞有项统计显示,网络正成为发布预告片的最好平台,其点击量与最终票房有很大关系。2018年感恩节,迪士尼发布新版《狮子王》的预告片,重现了小辛巴被举起来的经典一幕。虽然PV只有短短94秒,但足以震撼人心,创造了预告片点击量24小时内的历史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