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艺术资讯 > 正文

在“熟悉与陌生之间”出新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8-31 11:34:06

孙海帆/文

  近日,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了39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可爱的中国》,目前已入选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其播出期间,最高收视率达1.67%,平均收视率1.2%,始终高居央视晚间黄金时段收视的首位。对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来说,能有“叫好又叫座”的成绩,与主创团队不忘初心、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分不开。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编剧廖欣及其团队在剧本创作上的努力颇值得赞许。

  就习惯思维而言,本剧编剧主创廖欣并非最佳人选,她既非江西人,也基本不占有方志敏的详尽资料。尽管熟悉资料是考量编剧的标准之一,但是编剧是否能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加多维的受众坐标中去把握、理解人物,并挖掘出与时代同步的深刻意义,使作品在“熟悉与陌生之间”产生新意,这是判断一个编剧能力的重要标准。说白了,一个编剧的创新能力是剧本成功的重要保证。

  从剧本创作的角度而言,关于人物的大量史实、资料和民间故事,固然是故事生动和鲜活的重要保证,但结构、类型、节奏和心理层面等诸要素的抽象设计,才是让故事具有新意的前提。为此,在创作初期,廖欣和编剧团队在积极获取方志敏的资料的同时,对作品的设计和走向做了大量理性和抽象的研究,并依据研究结果对作品的诸要素进行了设计。这些设计不但让长达39集的电视剧在结构上开合自如、稳健紧凑、富于新意,也让人物的情感、动作、语言等有了可以支撑和发展的依据,因此,在观众被感性的故事打动的同时,也让同行感受到编剧在故事设计时的良苦用心。

  从结构上来说,本剧分“国民革命”“苏区建设”“北上抗日”“狱中斗争”4个主要篇章。编剧首先拓宽和加重了故事的底色,加入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推导,即相对于过去的作品,人物的时代背景更加广阔和厚重,表现得也更为细腻和有层次,让观众在看方志敏故事的同时,又了解到过去许多影视作品没能得到表现的,甚至带有“揭秘”性质的历史事件或内容。这无疑丰富了《可爱的中国》一剧的“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