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叮咚》剧照。
《一个都不能少》剧照。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娱乐性与教育性。电影在诞生之初是为大众的生活增添乐趣,大多数影片的内容也多以娱乐为主题。而与电影的娱乐性不同,电影的教育性并非一开始就为社会所发现和重视。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社会各界才逐步意识到电影中所潜藏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于是电影被应用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甚至还有政治宣传等,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电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蔡元培首次提出“教育电影”理念
可以说,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都可以被认为是广义上的教育电影,它包含众多类型和题材,例如科教文卫、体育、军事、特殊教育、慈善教育等。我国最早提出用电影的方式向民众进行宣传理念的是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他于1912年1月30日提出向民众宣讲时“兼备有益之活动画、影画”。最早拍摄教育电影的是民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据程季华、杨力、高广元等学者在《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科教电影发展史》等书中记载, 1918年至1923年间,商务印书馆一共摄制了31部教育电影,其中最富教育意义的影片题材为“风景”类和“教育”类。“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于1932年设立,蔡元培先生亲任主席。半官方电影组织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设立,同时掀起了一场“教育电影运动”,以“研究利用电影辅助教育、宣扬文化,并协助教育电影事业”为宗旨,用电影这一媒介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行教育电影化。
《老师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