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电影导演丁荫楠:让历史和诗情和谐交融
电影导演丁荫楠,素有“电影诗人”的美誉,以拍摄人物传记电影见长,是我国第四代电影导演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记者对面,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对自己创作的电影侃侃而谈。
阅读传记让自己参悟人生
在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之前,丁荫楠做过卷扬机工人,在医学院刷过瓶子。也许,正是这段艰辛且难忘的生活经历成就了他日后的艺术之路。
丁荫楠说,从第一次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接触艺术开始,自己便喜欢上了话剧。在那个自己月工资只有27块钱的年代,除去基本的吃穿用度,丁荫楠将剩下的钱几乎都用来买书看话剧。出于对话剧、对艺术的热爱,他还专门参加了北京业余话剧团。那段时间,演戏看戏和阅读名人传记成了丁荫楠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
忆起当年在北京业余话剧团的时光,丁荫楠说:“那时候的艺术家们对我们这些业余演员热情之极,像于是之这样的大名人,还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教我们怎么朗诵、怎么理解角色。”
话剧是一门导演艺术,往往要借助舞台上虚拟的场景以及虚构的情节完成艺术创作,而人物传记讲述的都是真实存在的人和历史。相比之下,人物传记更让丁荫楠着迷。这样的经历和感悟,也许为他日后的传记创作埋下了伏笔。
丁荫楠说:“阅读人物传记的经历让自己不断参悟人生。”
史诗与诗情造就光影人生
1961年,丁荫楠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从此开始了属于他自己的光影人生。
在60年代的北京电影学院里,前苏联电影的影响相当大。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期间,丁荫楠热爱前苏联电影,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作为蒙太奇语言的基础,深深的渗入他的心中。尤其是前苏联导演杜甫仁科用情绪结构的诗电影,对丁荫楠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决定了他日后创作的电影风格。
大学毕业后,丁荫楠被分配到广东话剧团工作,后来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1979年他拍摄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部电影《春雨潇潇》。因为《春雨潇潇》,丁荫楠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电影奖项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