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苏锐
历史题材是很多院团驾轻就熟的创作领域,但在舞台上演成经典不容易。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各地文艺院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理念排演历史典籍中的“齐鲁故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部又一部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的作品,立上舞台后受到了观众的认可。
刚刚在京落幕的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上,山东有3部作品参演,是全国除北京外参演作品最多的省份。更值得关注的是,创新融合剧《老鼠嫁女》、儿童剧《愚公移山》、励志儿童剧《梦回三迁路》3部山东作品均为传统文化题材。
以《老鼠嫁女》为例。这是一部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作品,创作团队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题材,告诉孩子们既要善于发现事物的长处,也要避免陷入盲目崇拜。为增强感染力,《老鼠嫁女》还将剪纸、风筝、胶东花饽饽等山东非遗元素融入剧中。
《老鼠嫁女》导演于杨说,民间传说提供了好文本,但创作团队更看重传说所传递出的价值观。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舞台艺术应当重视的方向。
文艺创作承担着传承文脉、记录时代的使命。近年来,山东各地文艺院团深挖本地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当下民众的审美需求,在舞台上演出了一个个打动人心的“老故事”。
8月13日,山东省京剧院创作的新编大型历史剧《大运河》在济南首演。该剧把目光聚焦在大运河山东段的挖掘疏通上,以“笨官”宋礼寻找水利专家白鹰并携手挖通运河的故事为主线,热情讴歌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现了运河两岸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省京剧院院长刘敏说,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创排《大运河》,主创团队希望观众看后对大运河有更直观的了解与认知,增强文化自信。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文艺界创作了多部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历史题材作品,包括吕剧《姊妹易嫁》、柳子戏《孙安动本》、山东梆子《墙头记》等。这些作品之所以被称作经典,除了艺术表现层面的功夫到位外,跟它们鲜明而积极向上的主题立意有很大关系。
为提升新创剧目的质量,讲好山东的历史故事,山东各地文旅部门近几年也强化了对历史题材作品的选题把关。
聊城市排演的山东梆子《海源阁》,围绕坐落于聊城市古城的海源阁展开,讲述了主人公用尽一生藏书、救书的爱书爱国情怀,也从侧面展示社会与时代的历史变迁。
潍坊市演出的大型新编历史吕剧《板桥县令》,深刻诠释了郑板桥公正廉洁的为官从政之道和他“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自2018年1月首演以来,《板桥县令》在全省巡回演出数十场,产生了广泛影响。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田素英认为,历史题材类舞台艺术作品,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前人们通过看戏,接触并学习了‘忠孝仁义’的传统美德。现在宣传文化的载体多了,但戏曲舞台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把更多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搬上舞台,让百姓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启发。”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桂林说,山东一直鼓励文艺工作者,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并通过新的手法与形式加以表现。在舞台艺术繁荣发展的当下,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强化政策引导与扶持,推动年轻一代的文艺人才向经典学习,在舞台上奏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乐章。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